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么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然后自己端了盆水给妈妈洗脚的故事。画面中小男孩瘦弱的身体端着沉甸甸的一盆水,喊着妈妈给你洗脚的画面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试想如果那不是一盆水,是一款产品,一种服务的话,我们是否还会记忆深刻。如果把广告中那盆水比喻成产品,购买者显然是小孩,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妈妈,你能否告诉我他们两个谁是消费者么?妈妈需要那盆水水么,可能不需要;孩子需要么,孩子需要,因为这盆水满足了孩子对母亲表达爱的需求。在商品世界,购买者不一定是使用者,满足使用者不如打动购买者。
去年,百事可乐公司做的微电影《把乐带回家》,触动了很多因为工作没时间陪父母过年的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孝道被呼唤出来。相信很多人回家过年的时候,会想到这部电影中的老父亲见到儿女的喜悦。回家买点什么呢,把乐(百事可乐)带回家吧!产品最终的使用者可能是家里的小孩,亲戚朋友什么的,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但是满足了天下献孝心的儿女,商家也成功的从他们腰包掏出了钱。脑白金这款产品没有不熟悉的,最初的定位---送礼,也是从满足购买者需求出发的,它成功的解决了很多人逢年过节不知道送什么的困扰,这款产品满足了老年人什么需求呢,可能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市场营销要弄清产品的使用者是否就是购买者。如果不是一个角色,那么首先应该区别开购买者和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说到底就是谁给我们钱,购买者,而非使用者!看看市面上那些卖保健品的大部分的失败也有这部分的原因。“忘不了”存在很多年了吧,每年的销售额只有4500W,跟他们禹王集团内部员工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豁然开朗。看看一款普通的饼干,在旺旺手中玩的多么绚丽多彩。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孩子市场,针对孩子的产品有很多,教育行业,保健品行业,玩具行业等等,商家几乎都在打产品牌,往往忽略了感情牌。都在说产品和服务对孩子多么好,可是是谁掏这钱?与其让父母去发现产品与孩子需求的对接,不如让父母自己与产品对接。就拿教育行业来讲,父母让孩子上辅导班,最根本的源于爱,对孩子的关心,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内疚。把教育卖给学生,不如填满家长的心灵的空白。
如果把商家和产品最终使用者画一直线的话,那么中间的经销商和购买者就是他们的渠道,购买者的重要性还要远远大于经销商,因为他不仅承担了渠道分量还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看看市面上很多产品,就是因为把购买者和使用者混为一坛,而把市场打的惨不忍睹,对于那些购买者不是最终使用者的产品来讲,应该把购买者的需求放大,适当的把使用者放小,它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购买者和使用者是有天壤之别的,你是否真懂这些,还是在烧完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