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语言管理是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需求和人性化管理需求而生的管理思想和系统方法,因为是新理论,所以在实施时不免会遇到很多阻力,客观地认识这些阻力,也许有助于增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认同组织是一个有机体。
如果您的企业是从个体户-小公司-中型企业-大公司这一条路线走的,您很容易理解“有机”,因为您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市场和环境逐渐增加的,开始一个人干,接着需要一个帮手,需要一个会计,需要一个内勤……直到今天的所有岗位。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管理者一开始着手管理,就已经处于一个既有规模的组织中了,一开始就着手画组织机构图了,所以,在大多数管理者眼里,组织是设计的结果。
●认同机体的“能力”来自于自下而上的聚集,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和延伸。
如果您的企业是由自己一手做起来的,您很难理解这一观点:开始您一个人干,忙不过来了,就把相对次要的事交给别人干,慢慢长成一个企业了,您仍然是企业的核心,其它人只不过是您某个器官的放大而已;如果您一开始由一个团队做起来的,您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一观点。问题是,绝大部分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其中的中国企业,再其中的民营企业)是从一个人开始的。
●改变“视员工为工具”的价值观。
传统管理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员工与企业的基本关系是买卖关系,买卖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博弈关系是一种“非赢即输”的规则,管理者从某个角度代表企业,所以在任何方面管理者都必须赢。虽然近年来“双赢”的概念提得不少,具体途径也有很多,但真正运用的并不多。
●从上层决策到分散决策;
这是最难的一关。人什么时候能超越权欲?什么时候能学会置疑自己的观点?生存环境对“快速反应”的要求,组织必须分散决策,要让第一手接受到信息的岗位作出决策,才能适应“快”的要求,这个理论大家也许能接受,但如果要他真正放手,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哪怕分散决策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从“命令”“指挥”“调度”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到“引导”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服从命令一直被作为基本要求来教育的。“引导”是什么意思?他认为您说得对,他听您的,如果不对,可以不听;他认为这对他有帮助,对整个企业有帮助,他听您的,如果没有帮助,他可以不听。如果这样,贯彻、执行的力度就无法保证(其实从来都没有得到保证过)。这要求您对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绝对的信心并且敢于置疑,不断优化。可行的标准不再因为您的地位,而是它的认同度。
●认同系统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力场”,淡化个人意志的作用。
管理的两个主题:系统和人。当今管理的两大现状:要么片面强调系统的作用,要么片面强调人的作用,前者“呆板”后者“乱”,模式语言管理理论关注“人”与“系统”的互适应过程,虽然很有说服力,但大家长期养成的对系统(或“人”)的依赖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基于信任而非基于怀疑。
传统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怀疑”为假设的。管理界关于“信任”的宣传不少,但大家接受了概念却很少使用其方法,这个惯性的力量不可小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很多。模式语言管理的理论已经很明晰了,操作层面还需要大量而长期的探索。
●从行政手段到规则约束。
西方的管理借鉴于军队;我国的管理借鉴于西方、借鉴于封建帝制,刚脱胎于计划经济。目前大多企业行政气氛还非常浓,特别国有性质的企业或者从国有转制的企业。
●从“少数人控制多数人”到“简单规则规范所有人”。
“少数人控制多数人”的思潮目前还非常盛行,大家很愿意规范他人,却不太情愿规范自己,层级越高,这种倾向越明显。传统管理关于“精细化”中毒太深,习惯于用更复杂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从“我”的角度到“我们”的角度,从局部思考的惯性到系统思考;从线性思考到非线性思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生态位”
参照学习型组织的推进进度,就知道其难度了。
●从整体规划到核心聚集,找准核心以后,一次砌好一个砖头。
东经以订单处理为核心,我公司以营销服务为核心,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核心。我们认为这个思路是有说服力的。但愿更多的企业能找准自己的核心,通过核心需求的满足,一步步梳理组织结构,每一步都是对整个系统的一次修正和完善,每一步相对、完整、有效,而不受制其它环节的牵制,“一次砌好一个砖头”,逐步向有机的方向转化,而少做一些整体规划的表面功夫。
如此看来,模式语言管理要在如此强大的势力面前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新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与旧的管理思想、方法、制度的对接。非常赞同张西振老师的观点,现摘录如下:
现在还不能向“战略规划”这样强大的势力开火,要低调切入,通过“工具”的革新实现“和平演变”,或者叫做“下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