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体经历三起二落一分裂的经济周期。 第一次起是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这次经济过热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首次过热,当通货膨胀呼啸而来时,绝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经历,惊慌之下,掀起了抢购风潮。决策层天真地以为,通货膨胀是计划体制下的问题,市场经济中能够自动实现均衡价格体系,下决心放开价格,大胆“闯关”。结果,闯出了一场政治风波。风波平息后,经济陷入萧条,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商品滞销,企业间相互三角债。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经济迎来第二个繁荣期,但为时很短,通胀率窜升到20%以上,钢材价格翻了一番,朱鎔基主持紧急刹车,经济软着陆。为了释放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缓解危机,这一年将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调低,从1:5.5下调至1:8.7,使出口得到迅猛增长。这一年是中国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的转折年。尽管如此,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这是第二个萧条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需萎缩,雪上加霜,国内外一片惊慌。但是,中央政府三管齐下,拉动内需,扩大出口:第一,实行赤字财政,迅速扩大公共工程建设,一大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项目上马;第二,停止货币化分房,启动房地产市场,银行一边贷款给开发商建设楼盘,一边给消费者贷款买房,启动了一个持续至今的房地产牛市;第三,不惜代价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出口,引进外资。
![经济危机周期 企业在经济周期中蹦极](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20876459146.jpeg)
这样,从1998年起,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个繁荣期。2003年至2004年间,中国经济的周期呈现奇怪的分裂现象。一方面是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过热,价格狂涨,各种调控措施失效;另一方面是其他产业价格战此起彼伏,产能严重过剩,处于萧条的寒风中。200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就在分裂和争论中前行:提高利率,给房地产降温,怕带动整体经济萧条;降低利率,吸收其他行业的产能,又怕房地产业更加发烧。同时,靠外需拉动的时代已经遇到障碍,中国商品成为各种各样的反倾销调查和非关税壁垒的打击重点。下一阶段会发生什么?房地产业必然遭遇多事之秋,中国经济必然会遭遇多事之秋! 这每一次经济的起落都在全国各地造出了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大批企业家一夜间成为穷光蛋。许多人感叹,一辈子辛辛苦苦地办企业,辛辛苦苦地挣钱,挣得钱还赶不上几年间的房价上涨。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