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中,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缺乏的往往不是商业机遇,而是面对无数商机进行取舍的决策力。迈克尔&S226;波特认为战略的核心之一,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经历过一番曲折后重新回归PC主业、选择战略退出IT服务业的联想,其灵魂人物柳传志对此的经验教训是:“没钱赚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但是投不起钱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也投得起钱但是没有可靠的人去做,这样的事也不能干。”
放弃是因为什么? 有的企业放弃某种业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业务产生了亏损。奥克斯集团于2004年2月豪情万丈地加入到汽车制造行业,然而,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竞争惨烈,利润率急剧下降,2004年的销售目标仅完成了10%左右的奥克斯于今年3月份决定退出,结束了自己只做了1年零1个月的“汽车梦”。直接损失4000万元,综合损失将近亿元。 有的企业是放弃了前景不错的业务,因为自身资源有限。曾经一度,厦华手上同时拥有手机和数字电视两个不错的项目。但由于自身资金条件有限,要想同时发展两个项目有些困难,他们判断数字电视将来的机会可能要更大一些,因此放弃手机全力支持数字电视方面的研发。还有的企业是放弃了赢利的业务,以保证自己长期战略的实现。万科曾经花了很多年时间卖掉自己的非房地产业务,而当时,那些业务都是赚钱的。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也值得我们关注。当企业逐渐背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不再突出,问及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倍感迷茫时,他们是否需要重整一下思路,放弃某些业务了?虽然有些业务经营的确是“高风险,高收益”,可是当你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你有没有必要孤注一掷?如果企业缺乏关键人才、分销能力薄弱、缺乏关键技术等等时,企业又如何能把握住外部的发展机遇? 如何选择放弃? 战略性的放弃——你准备好了吗?这种放弃需要一种忍痛割爱的精神,因为它还有价值。但从长远考虑,放弃是创新、放弃是指引发展方向,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尽管放弃会对目前的利益产生影响,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可以循序渐进地放弃,这样不至于伤筋动骨,又可以获得新生。“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要判断一个项目是否需要放弃,关键是要看这个项目是否挣钱。衡量是否挣钱关键要看最终的结果。大企业看中的是远景规划、企业形象、市场占有率等,小企业看中的是项目回报周期、资金占有率、技术承受率等。其实,对于任何一个项目,决策者心里是有一个目标的。通常情况,项目赢利是基本的目标,但是有时候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也可以是不赢利的。比如,很多知名品牌赞助体育事业,就其赞助项目的本身并不会赢利,而且要花费几千万乃至上亿,常年开支应该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但是常常在各种赛事露面,也同样带来丰厚的利润。有些复杂的项目,影响因素很多,没有人能够分析出最终结果是否赢利。通常的方法是分阶段实施项目,而每个阶段都设定了一个目标,每个目标都会成为下个阶段的前提。用这样的方法实施项目,一定是以能否达成目标为依据的。不能达成目标,项目是否会被取消呢?答案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达不成目标,可以重新定一个。只有当重新定出来的目标会导致最终的失败,那么这个项目就必须取消了。
从管理角度来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有大家公认的道理。只要有道理,就可以认为是对的。同样,只要有理由明确,项目是否放弃就已经不是最关键了。当企业发展的初期,它的策略方针往往比较单一,用最短的时间收回成本往往是方针的核心;从而企业所有具体的执行方案都是围绕着此核心而运作的,如资金,人力,技术的配置等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初期制定的策略方针已经 不再符合现在的环境了,对策略方针的修改是必需的。长期赢利是第一个进入大多数决策者的脑中的想法,而实际上这个想法也是正确的。然而如何将此想法转化成可具体执行的方案时,“取舍”便出现了。
在这个阶段,往往有多个可行的执行方案摆在决策者的面前,而最后的决定不能依靠完全主观的猜想,而必须依靠“评估”这个工具来做出最后的决定。比如现今国际上流行的SWOT分析评估法则是一个有效的评估工具。它通过对各个决议的优点、缺点的内部评估以及机遇、风险的外部评估来帮助决策者做出较为正确的选择。
因此对于战略性放弃的问题,如果通过SWOT或者其他的方法评估后,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话,则必须果断地放弃!的确有些企业的这一做法让很多人费解,然而,恰恰是这些懂得暂时舍弃的企业才会走得更远,成长得更加健康。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机会与财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决策者们势必会在清楚地分析并认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毅然地舍弃掉那些“如果我们现在具备这些技能,我们便能为今后十年的发展奠定更丰厚的基础”的非常诱人的“机会”,也许恰恰是这些“机会”让企业急功近利,不但使得不能在刚刚介入的领域有足够的能力去搏击市场,反而却分散了自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放弃—以退为进的选择?!
实现战略性放弃,需要保持效益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壮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战略性放弃却可以以退为进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
客观评估投资价值。投资项目的作价直接决定了投资退出是否成功。资产作价的重要参考和基础是资产评估价值,因此企业在投资退出时应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要在综合考虑资产原值、净值、重置成本、获利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或其他评估方法。
战略性放弃的策略安排。如项目整体退出有难度,可分阶段减持或退出;如整体转让有难度,可对业务或资产进行分拆转让;如直接转让、出售有难度,可通过以股换股、以资换股、资产置换、托管、资股转债等方式间接退出,或将部分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融资性租赁、抵押后间接退出;力求以现金或票据(如债券)方式回收投资。在这一方式有难度时,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股权、资产、负债或其他方式回收。
“进入”时就考虑“放弃”。企业在项目投资初期,就应高度关注投资权益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提高投资的证券化程度,为日后正常、高效和低成本退出创造条件,降低壁垒。企业应争取在项目公司合同条款中通过“卖股期权”等灵活安排,就投资退出的时间和方式做出意向性规定。条件成熟的,可争取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此外,企业在核心业务以外领域进行投资时,不宜以追求控股及大股东地位为目标,而应以策略性投资为主,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以方便日后的退出。
做好战略性放弃的财务准备。以高市盈率退出优质项目时,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财务压力。但如果退出经营不善或长期挂账的项目,企业就可能需要大幅撇账。此时,企业应充分考虑投资退出对其财务承受能力及现金流量的影响,以在时机选择和策略应对上做出相应部署,同时要事先对可能的损失、清理出来的不实资产及坏账做好财务拨备和核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