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SLM管理顾问公司戴唯.安德森—一位来中国做了5年咨询师的老人,他说:“企业可以死于战略,可以死于竞争能力,也可以死于政策,但有7成以上的企业却在经历辉煌以后无疾而终。曾经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继续的成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患上了‘企业健忘症’。”所谓企业健忘症从本质上讲,就是缺乏制度理性。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到不死,提升自己的价值,必须固化制度理性。 制度理性是指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内在机制的建立,保证制度的连续和稳定。即通过制度安排,使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具有较强的理性空间和理性色彩,既能够使制度与日俱进得到修正,也防止制度缺乏连续性。从商业银行讲,就是要通过制度理性的建立,提升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价值。国际成功的商业银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保持良性延续,这就是制度理性提升的银行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董事长、行长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分行行长的人事更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制度理性缺乏,制度安排具有多变性、随意性和间断性,每个商业银行都带有强烈的主要负责人的个性特点,主要负责人的变更将导致一家银行的制度变更甚至制度动荡,使一家商业银行在不同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同样,在一家银行的统一制度安排下,由于制度安排缺乏刚性,分行行长对分行制度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使一家商业银行的分行也由于负责人的变更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好恶左右一家银行或分行的发展取向甚至方向,“一朝天子一朝臣”,“张书记种桃,李书记栽李”,张行长“双大”战略、李行长“三小”模式,张董事长扩张公司业务、李董事长突破个人业务,虽然这种特征也许在某一时间显得活力十足,但整体而言,使商业银行的战略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内涵模糊,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团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理念、价值培育、价值提升难以形成,百年老店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制度理性安排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的有效基础条件,是一家银行有别于其它银行的独特的、内在的品质和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如何强化制度理性?在制度理性的内涵中,应该包括制度刚性、制度固化性、制度连续性、制度扩张性、制度拓展性和制度渗透性。 制度刚性是指要强化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不因领导者个人好恶而立废,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制定,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废止,更不因领导者个人的好恶而使制度流于形式。在管理理念上,不唯上,只唯制度,任何人都必须在制度的约束和强制之下。 制度固化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基本制度要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成为全体成员的自觉思想和行为规范。要强化制度固化的内在机制,任何破坏制度、不遵守制度、篡改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抵制甚至制裁。 制度连续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基本制度是不可变更的,如同美国的宪法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样,商业银行的基本制度精髓也应该不可动摇。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制度理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价值选择](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14837013515.jpeg)
制度的扩张性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内生机制有自我放射功能,就像一个放射源,从制度中心—总行制度管理中心向全行所有的经营、管理、业务领域扩张,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管理到业务。 制度拓展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不是僵化的,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新业务的开展,监管政策的变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调整,对新业务制度、新的管理制度,要能够有效兼容和及时覆盖。 制度的渗透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体系是健全的,不是残缺的,要覆盖所有的领域,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