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初步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中国在100多个产业或行业的制造能力均为世界第一,但依然无法摆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低端困境。我们出口I亿件衬衫,才相当于人家卖一架飞机的价钱,却还要不时地遭受反倾销诉讼,而现在或许还得加上一个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了,“我已经不会天天去关注汇率的变化了,看也没有用。”惠州帝可电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不无沮丧地告诉我,“去年一年仅因人民币升值,公司就已损失了30多万元,相当于全年利润的百分之十几。”还在一年多前,汇率还只是他脑海中一个不甚清晰的概念,而今却成了一只会咬人的老虎。被咬的何至他,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简单的依靠比较优势而采用外发加工模式的企业聚集的国家,像惠州帝可电子有限公司一样的沮丧者早已不乏其人。他们忧心于总有一天,自己的出口利润会被汇率这只无情的老虎吞噬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种悲哀。“原材料、人工费用都在涨,但出口的商品价格却在降,利润减得十分厉害。”
虽然我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了,制造业总量排名第处第三的位置,其中172种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贸易总量为世界第三,但在总量经济背后是什么?是竞争力的缺失。2004年-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当中,中国仅排在第44位。它真实地反映厂我国的综合实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比例。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呢: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应该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产品在世界上卖不出价钱,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赢利能力,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一点微不足道的加工费罢了。当我们以GDP为导向,津津乐道我们是制造大国时,中国其实已经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沦为了第三极。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垄断了技术,而我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却处处遭到反倾销!其实从一系列的反倾销行为和现在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向我们发出警报,以物质和能量扩张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当前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应该积极思考如何“重塑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重构世界竞争新秩序”的时间了。
自主品牌应为出路:
制造本身解决的是产品生产的问题,是工业范畴的问题,但要把制造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就涉及到市场销售的问题,是商业范畴的东西。而当前产品质量已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有没有品牌,其市场表现干差万别。以我曾服务过的箱包业为例,在同一工厂生产的无品牌箱包和lv箱包,用的几乎是同样的材质,但市场价格却相差500-1000倍,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为什么同样质量的东西,我们的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品牌。没有品牌的制造业不仅无法获得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且在消费端也是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
同时,没有品牌的制造业一定是缺乏原动力的制造业。没有品牌的制造业是不够高级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品牌,也无法掌握资源、资本、资产配置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只能在全球制造业体制中扮演低层边缘人的角色。实践证实了,没有品牌的制造业就是低级的、无差异的,完全竞争的制造业。
自主品牌建立的路径:
一个优秀品牌的培育和养成,首先要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消费者的认同,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国际,不要幻想在国内还没有做成,就想到国际上去。这就涉及到国内、国际市场培育的问题。关于这点我是很欣赏以顺德中山及浙江等为代表的企业发展的思路的。
规避风险:政府企业本身及金融机构应携手
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治本固然重要但在目前的困境下治标同样急迫.怎样规避汇率风险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这关系到节省一大笔成本的问题。对于我们可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远期结售汇和应收账款保理是目前企业最主要的避险衍生品。此外,期权、利率掉期、进口迟延付汇、出口提前收汇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规避汇率风险。但是,现在真正具有有规避汇率风险意识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小企业的这种意识还普遍的缺失,同时,我们的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的应对中小企业的业务状况详细,而开发新的适合他们的避险产品和方案。甚至我们的政府也应该积极介入,用我们企业自己赚来的外汇做一个政策性的基金来帮助我们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