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细分
通过品牌策略的指引下,对进入国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杜绝从广告、促销、价格等方面来着手的传统策略手法,这样,市场细分才能发挥真正的威力。
品牌全球化的来临,企业的营销观念有待改变,即不是与别人一起瓜分市场,而是要学会通过市场细分创造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竞争中,企业一旦寻找出市场的空隙,便可以减少来自外界的阻力,这远比与别人“争食夺羹”要强,其利益点也会更加非厚。
案例:摩托罗拉靠市场细分抢占中国市场
摩托罗拉在市场细分方面做得十分完善,在一般的市场细分中,该公司又进一步分为初步市场细分和进一步细分市场。于是在广告的攻势中,寻呼机不仅是为了应付一些特殊的情况,而且在任何场合都是可以使用的产品,即使在当今寻呼机面临淘汰的市场中,公司的产品策略确立为鼓励消费者继续把寻呼机作为一种商业工具,另一方面又努力增长非商业用途市场,并积极开发新的市场空间。
通过市场细分,该公司把中国消费群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替换市场。在寻呼机的消费者中,有28%-30%不是第一次购机,他们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也有特别之处,往往更多的是理性和挑剔,为了应对这一类客户,摩托罗拉公司将现有的产品进行更新向高端产品迈进,推出高档次的寻呼机。第二类是年青的前卫一族。这一类消费群体叛逆心里很强烈,他们追求时尚,都喜欢拥有“酷”的一面,多数都是在校的学生,这一群人与第一类的消费者截然不同。摩托罗拉公司为了迎合他们,于是推出彩色凡星型中文寻呼机,颜色全部是金属色,外型很流畅,屏幕也很有个性化。第三类是白领一族。据摩托罗拉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一类客户对于高层信息都有很大的需求,处于对工作的压力和时间的紧张,他们没有时间去收集信息,于是摩拉罗拉针对他们推出“智囊加强型股票信息机”,市场需求反应激烈,产品也十分的畅销。
案例:资生堂靠市场细分制服竞争对手
日本的资生堂在女性保健品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细分,将妇女和少女划分开来,推出一种适合少女体型的卫生巾,在产品结构和包装上都为少女们度身订造,改变了以往妈妈和女儿同用一种卫生巾的消费模式,从而使得资生堂在全球市场与竞争对手短时间内拉开距离,这无疑是市场细分所带来的结果。
案例:美国制罐公司市场细分创造新热潮
美国制罐公司数年前推出工业用的纸杯后,引起厂商在工业纸杯的激烈竞争,后来,聪明的商人改变思路,将纸杯应用于餐饮业和饮料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从而创造一个全球新的消费热潮。
在我们迎来全球品牌行销时代之际,市场细分,要通过品牌策略的指引下,对进入国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杜绝从广告、促销、价格等方面来着手的传统策略手法,这样,市场细分才能发挥真正的威力。
目标具有国际视野
一个企业如果要想永葆青春,就必须设立具体目标,它可以更加明确品牌在全球性市场的具体策略,且这个目标必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制定的。
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是品牌全球化的战略之一,国际著名的营销大师考特勒在《新竞争》一书中指出:“日本营销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潜在市场。在这种胸襟与眼光之下,日本制造的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并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综观8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迈入90年代以来,大凡世界级的强劲品牌无不是在全球化的目标中,具有国际视野,日益将自身企业推向全球化发展的轨道。难怪自90年代以后,全球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中,无不凭借着目标放在全球这个大环境中,最终品牌在全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众所周知的摩托罗拉、可口可乐、西门子、艾克森等跨国巨头。可见,一个企业如果要想永葆青春,就必须设立具体目标,它可以更加明确品牌在全球性市场的具体策略,且这个目标必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制定的。
当前,中国企业在目标的制定上还有待调整,决不能仅将目标定位局限于家门口。显然,此举无法迎合大势所趋,如果眼光不放远,必将制约品牌未来的发展。
品牌全球化,思路有待调整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门大开,我们迎来全球品牌行销时代,中国仍还有太多的企业十分茫然。2003年,中国品牌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首先解决人的国际化
加入WTO,不仅是政府入世,中国品牌入世,笔者认为也应该是人的入世!我国企业界现今都在大谈国际市场,但是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与培训欠缺,这必将影响到品牌的兴衰成败。品牌行销要想进入国际性,首先要解决人的国际化,那么,观念就显得相当重要,倘若观念还没有国际化,光有产品和行销的竞争是短暂的,更不可能使品牌长盛不衰。
中国企业解决人的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比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迫切,中国企业不能仅在家门口转圈圈,何况,品牌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已变成“一个村庄”。人的国际化,是中国品牌升级的阶梯,这个基石如果不稳固,企业根本无法永续经营。我们多数企业现还忽略这个问题,当你问一些企业家,是否有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常被认为已有身体力行,深究其具体内容,发现不外乎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甚至认为人的国际化管理就是打卡考绩、按时发薪和职位调整。至于实质性的人力开发、待遇福利制度规划等方面,往往是付之阙如。即使有也是家族式的人事结构,延伸出的威权所建构的人力发展计划,以老板的意愿为中心,此种故步自封排斥趋势的落伍做法,品牌发展肯定受阻。放眼国际性的强势品牌,皆注重人的国际化培养与经验的传承,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并强调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分工明确,因此,品牌在市场极具战斗力。笔者建议中国品牌,在解决人的国际化这点上,不妨请一些“外脑”进行专业的提升,而不是以老板的思想为左右,并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为工具,选才、启发、栽培、领导各项专长的专业人员,使其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抱负,达至双赢的局面,并以人的国际化的管理来引领品牌全面升级。
●中国品牌最大的障碍,就在老板身上
可以看出一点,中国品牌之所以做成今天这个“模样”,在国际舞台“无名无份”,至今没有一个制造业品牌迈入500强,这与中国的老板们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中国品牌最大的障碍,就在老板身上!所谓“占毛坑”的人,现今还比比皆是,企业不换血,活力从何而来?
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老板们,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泡妞”,如何每天在歌舞升平中活得更舒服,在酒色贪欲中,那还有心思去搞企业,品牌在这般人的手中,还谈何强劲品牌?而中国缺少像何伯权这样的老板,更缺少这种大胆的举动,不由不让人为之佩服,我为他们喝彩!中国能多出些像何伯权这样的真正老板,中国品牌一定大有希望!
分析中引发我们思考,企业要走入国际行销,即使不称职的经理人不“下岗”,至少要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点,并予以突破,中国品牌才有可能飞速前进。
●杜拉克、韦尔奇,我们久违了
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对于中小品牌来说,必须改变策略和思路,常规打法不灵了!企业在数字化生存中要尽快清醒,如今通过.com一夜暴富的想法行不通时,我们又回过头来,再次亲近杜拉克、韦尔奇,我们久违了。杜拉克的管理影响了全球的管理界和企业界,半世纪以来,他是最受推崇的管理大师,率先提出最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包括目标管理、民营化、顾客导向、资讯社会等,对于企业的管理产生深远影响;韦尔奇的领导精髓是让我们把事情简单化,打破官僚体系,效率用人,以及集中焦点在核心事业上,并提出“管理少就是管理得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不是照搬。我们有许多企业家都把这两位老人的观点,当作是“圣经”,这显然是失策的,我绝不否认他们的管理观的超前,但我们必须提出质疑,这些思想中国品牌原本照搬结局如何?在西方,最近有两本书出版,讨论这两位企业领导人的做法,《不计成本》(At.Any.Cost),书中就批判了韦尔奇的瘦身运动,而另一本《企业强权》(Jack.welchand the GE.Way)则分析韦尔奇领导策略的成功之处。
中国企业界多读读这类书是件好事,今年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大谈杜拉克、韦尔奇,至少说明了一点,中国企业家学会了寒冬中的生存模式,中国品牌大有望。因为,品牌行销国际,将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企业经理人来接收,经理人唯有透过学习,才能让品牌在海外大行其道,那么,学习也要讲些方法,而不是盲目推崇。
●不要怪罪于品牌
我们的企业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由于产品品质不佳,或内部管理不良,顾客焦点模糊,及忽略通路,产品投入市场反映不够好,所有的努力顿时化为乌有。这时,我们经理人总是会把责任怪罪于品牌身上。分析表明,企业家打造梦想的那种兴奋,往往让企业冲昏了头,忘记残酷的市场竞争现实,企业常常太过于乐观,难免会使企业盲目参与竞争而失败而归。
管理大师汉默(Gary Hamel,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竞争大未来》一书的作者)最近从财星一个大企业中,挑选包括耐克、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哈雷机车等,十七家股东投资报酬率超过35%的明星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观察。他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秘密在于“创新”——他们不仅突破自己长久以来的经营模式,更改写了产业的竞争基础。“他们要不就是创造全新的产业,要不就对现有产业进行重新塑造,而这种能力正是未来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应把着眼点放在“杀手策略”上,如果每一次推出的策略平平,品牌又怎么能旗开得胜呢?
●走出知名度的迷局
知名度的建立,是品牌社会价值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国内企业在知名度的提升方面,不注重品牌认知与品牌认同,更忽略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与认可。
企业家包装自己,多出于自己“出名”了,地位就会稳固,别人就不能“动”他了。企业一提到知名度,首先看到的是包装老板形象,而不是包装公司和产品,使得宣传的重点集中在企业家个人身上,企业家个个如风云人物,被捧得如一尊“神”,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由此,消费者看到的只是个人,而看不到来自品牌的力量。再不就是做些“王婆卖瓜”式的广告,让人生厌。这些失控造成品牌的社会价值链严重脱节。
来自知名度的迷思,不得不慎重了!中国企业现时亟待要补足这一课,否则,品牌全球行销大行于市中,我们的品牌没有希望。
●铺一条成功的通路
宏基科技总经理王振堂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足够的通路等于掐住企业的咽喉。”现今,国际性的大品牌普遍都对拥有通路即能主宰市场的认知,因而纷纷投入通路的争夺战。例如,震旦行品牌就计划投资新台币10亿元发展资讯超市。如今,这股风气也吹向五金、建材等传统行业。
国际化的竞争决不仅是从品牌一个角度的战争,也应同时加强通路的战争。创建品牌,离不开媒体的拉力和通路的推力,通路不引爆,品牌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在便利商与连锁超市兴起时,就有专家大胆预言:通路革命是大势已定。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网络、型录、电视购物等发展之迅猛,今天,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品牌,如果能在通路上做得出色,即使没有广告的支持,产品一样会出现畅销的结果。
中国品牌与国外强势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的采购优势、产品的成本相对来说,就会比他们有空间和优势,我们应该把这笔节省的费用转放到通路的建设上来。企业一旦掌握通路,就有可能做到霸主的位置。
国内企业对于通路的理解还很狭窄,殊不知,“只要能接近顾客,什么方式都是通路”,显然,便利优势的充分发挥,这是中国品牌赢取胜利的一大可乘之机!
【特别声明:此稿著作权属于张冰所有,任何个人和媒体要转载必须经张冰同意,否则,一经查实,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