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安娜的悲剧给当代女性的启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话语已沉寂了一百三十四年,如今又复苏过来了。安娜这位美丽的俄国女人,实际上是托尔斯泰心中理想形象的化身。综观托尔斯泰一生所有的著作,倾注了伟大作家大量心血的女性形象,首推安娜。但是,托尔斯泰还是让安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尽管他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他也无力阻挡悲剧的发生。 安娜死了。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中外历史上经典的爱情悲剧,大多以男女主人公的自杀而告终。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与渥伦斯基,梁山泊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生命的终结加重了悲剧文学的意蕴,同时也加快了时代更新的脚步。 一说安娜,我首先想到的托尔斯泰本人的婚姻和爱情。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然而他的婚姻也是不幸的。托尔斯泰的妻子,跟他的政见不合,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对待庄园里的农奴的态度上。托尔斯泰对农奴是很宽厚仁慈的,若是有农奴来他庄园地里偷了蔬菜和水果,他是不会生气的,反倒会送些吃食给农奴。可她的妻子与她恰恰相反,一发现有农奴偷他家东西,她就立马报告警察。为此,托尔斯泰跟妻子闹翻了。两人针锋相对,互不让步。可怜的文学巨匠,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有一天竟愤然离家出走,后来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的长椅上。 由此观之,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是寄托在一个理想形象之上的。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根本无法实现。 重新审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她选择卧轨自杀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 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安娜的经济地位。安娜出嫁之前靠父亲,结婚之后靠丈夫,离开家庭靠情人。总之,安娜自始至终,她在经济上依赖男人。没有男人,她就无法生存,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她每月从她丈夫那里领取一次零用钱,她要买件新衣服,都得等她丈夫取了薪水给他。依赖丈夫的她,只能听由丈夫处置,没有喜欢和不喜欢的权利。安娜经济上的不独立,造成了她人格上的独立。这就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次,是安娜的他者地位。伴随着经济地位的丧失,安娜在文化上也开始滑入低谷,依附男性。 何谓他者?失去自我,失去本性,就成了他者。 安娜虽然美丽、聪慧,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富有女性的热情的魅力,但也无法改变其花瓶、玩偶、他者的地位。 在父系文化的歧视下,女性被隔绝于社会,所有的个人社会出路几乎都被堵死,只剩下一条路————依附男人。 在家庭中,安娜是一个他者,卡列宁不懂得爱,更不会施予爱,只把安娜视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家庭幸福的证明。 在与渥斯沦斯基的关系中,依然是一个他者,当她满怀信心去迎接和享受真爱的幸福之际,却发现渥伦斯基并不爱自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成就罢了。从这一点上,安娜无法逃避父权社会强加给她的悲剧。 再次,是安娜的社会地位。安娜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男权观念依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安娜作为一名贵妇人,自然会受到男权观念的影响。安娜一心想做合格的妻子,称职的母亲。然而,现实无情。在安娜的内心,妻性、母性和情性一直在作激烈的斗争。由此而引发的羞耻感、罪恶感,忏悔之意不时地在折磨着她。“一想到儿子将来会对抛弃了他父亲的这个母亲抱什么态度,她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寒而粟,就会觉得对渥伦斯基的爱是一种犯罪。”她一面爱着,一面恐怖着。以至于支持渥伦斯基兴建医院,并非内心要求所使然,而是投情人之所好。 在安娜的潜意识中,她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社会带给的精神毒害,这就使她不得不站在父权社会的立场来审视自己,越审视越觉得自己有罪,越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耻辱。这就为她的自杀添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父权、族权、宗教、法律、习俗等重重枷锁迫使她一步一步走向了生命的终结点。 安娜是俄国社会的牺牲品。她的死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俄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每位中国女性应当警醒什么? 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