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模式”:绿色新征程



     清明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将西安古城处处嫩绿冲刷得更为娇艳欲滴。于是,游人们纷纷前往西安的“宜居之地”——浐灞生态区,畅享难得的雨后清新。广运桥、世园会址、浐灞商务中心……这些“浐灞符号”一时间成为婚纱摄影、初春踏青的理想之地。

  这座新区,从来不缺少大水大绿,从来不缺少鸟语花香,更重要的是——亦不缺少人气。2013年3月29日,天时地利人和的它,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验收委员会充分肯定了西安浐灞生态区(以下简称“浐灞”)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认为浐灞试点工作完成了《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浐灞生态区打造了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亲水新城,开辟了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新境界,创造了西部缺水城市开展水生态修复的新途径,走出了一条水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开发建设共进共荣的道路。”验收委员会还建议西安浐灞生态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充分发挥试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

  通过试点工作,浐灞以水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为保障,以大面积连片的林地、湿地建设为手段,形成了“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景观环境,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陕西省随后实施的渭河治理、西咸新区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均对浐灞水生态系统试点工作进行充分借鉴。浐灞的试点工作已成为西安市、陕西省城市建设与新区开发的学习榜样和成功范式。

  这样的荣誉,浐灞得之不易,更当之无愧。

  八年历练:

  铸就浐灞传奇

  从2004年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一改河流污染、垃圾如山、沙坑遍地的荒凉景象,一座大水大绿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站在广运桥上俯瞰清澈碧水,遥望清晰的长安塔,一时间很难想象这就是八年前的那个荒芜之地。

  将自身定义为“有爱心的建设者”的浐灞人是如何造就这个传奇的?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生态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具体答案。

  “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生态优先,多措并举,水生态治理效果显著。”该负责人表示,“浐灞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截污导流,改善河流水质。结合浐河西路、灞河东路等市政管网改造,对浐、灞河两岸的雨污混流管网实施改造,封堵27处直通河道的排污口,污水集中收集。通过截污导流工程,浐灞河城市段污水直排河道将成为历史。”

  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八水润西安”战略目标。浐河作为最具文化和历史地位的城市内河,加快整治提升、打造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第一条城市内河,对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城市与河流和谐共生的都市河流景观,实现“八水润西安”具有重要意义。

  在河流治理与保护方面,浐灞则提前规划,建设堤防,确保河道安全。“按照堤防建设生态化的原则和防范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浐灞河脆弱的堤防实施改造和重建,恢复堤防植被,提高防洪能力,恢复河流自身功能。建设过程中,结合浐、灞河道来水随季节转换幅度大、冲刷力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浐、灞河堤岸建设应采用生态化和硬砌护的‘生硬结合’模式,在易产生冲刷河段建设硬化防冲护坡保证堤防安全,流速小于冲刷流速河段采用草灌结合的生态堤岸,设置防冲刷铅丝石笼或宾格保护形防洪功能和景观功能兼具的生态化堤防53.6千米,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该负责人表示。

  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西安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浐灞在雨水收集利用和中水回用两方面做了充分尝试。

  拾阶而上,来到浐灞商务中心船型建筑的露天顶层,便可以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草坪鲜绿,牡丹、玫瑰等各类鲜花汇聚。这座屋顶花园有着雨水灌溉草坪绿地喷灌系统:利用屋顶、透水砖广场收集雨水,通过集水管道导入400吨的蓄水池。集雨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年收集利用雨水5908吨,铺装透水砖1万平方米,每年可补给地下水1982吨,实现绿地喷灌面积3.8万平方米。世园会会址内,也有类似的雨水收集利用试点工程,利用屋面与道路雨水引入景观水池前端的沉淀池,经过沉淀流入园区内已有的景观水池。目前这种再生水的生产能力为9万吨/日,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收获成果:

  三大效益初显

  2013年3月29日,对于浐灞人而言,是一个满载荣誉的日子:浐灞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水利部验收,正式成为全国第六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通过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的建设,浐灞生态区也收获了三大效益。

  “最显而易见的便是生态效益。与2008年开展试点建设前相比,浐灞河水质从劣Ⅴ类基本恢复至地表Ⅳ类;污水处理率由试点前的25%提高到95%,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21.7%;人均水面面积增加4.5平方米,亲水岸线比例达到61%。目前,湿地覆盖率由开展试点前的5.2%增加至11.3%,占西安市湿地覆盖率的30%以上;河岸植被线率由试点前的35%增加至98%;区域新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前述生态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西安市区进入浐灞生态区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温的变化。与试点前相比,生态区平均气温降低了1.5℃-2℃,年平均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2018个-6000个。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8天,浐灞已成为西安市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

  “优良的生态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浐灞凭借独特的水环境优势,成为了金融商务、总部办公、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的理想区域,推动了区域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2年与2005年相比,浐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倍;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长114倍;融资增长5.04倍。”浐灞经发局相关人员坦言。

  而社会效益或许是浐灞更为成功的方面。

 “浐灞模式”:绿色新征程
  家住浐灞半岛的赵晓燕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几乎就没有什么人流量,也只有262路等两辆公交车,还都挺空。而现在从钟楼开往世园会主入口的那些车,每次到浐灞半岛就挤得压根下不了车,特别是每逢周末,有好几次我都是到终点下车再走回来。”

  浐、灞河水环境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区域的水质污染、挖沙成灾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区域的城市形象。公众对浐灞环境的满意度也高达90%以上。西安世园会期间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社会爱水护水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浐灞生态区已经成为西安人居环境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型城市新区之一。

  湿地公园:

  西安生态地标

  “今年五一假期,西安市民也有属于自己的湿地公园了。不出西安便可享受到湿地为大家带来的乐趣。”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部长张海峰告诉记者:“2013年,西安市政府明确把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开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确定为2013年西安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计划实施退耕还湿面积600亩,自然植被恢复面积1500亩,沙坑改造面积600亩。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具备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河口湿地特征,是浐灞生态区乃至西安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已探明有植物种类48科180种,湿地动物有50科150种——芦蒿遍野、河洲参差、鸿鹭翩飞,美不胜收。”

  据介绍,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西安市城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湿地景观区域,同时也是西安地区重要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对恢复浐、灞河水系及渭河水系湿地生态多样性,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提升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为多种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繁衍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这里集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将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作为西安与渭河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还“一江清流”给渭河,送“一缕清风”给西安。这一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体现了西安人对于渭河的责任和担当,对于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也是科学实践“水润西安”的重要环节。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及公园建设有关要求的具体实践,将积极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浐灞生态区北翼的发展引擎,西安城市的生态地标,陕西省绿色旅游品牌,国内国家湿地公园的标杆,并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此引领西安‘城市绿肺’搏动不息,为西安城市形象注入新内涵。”西安浐灞湿地公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34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航资本600705 :大金控效应显著,创投模式持续。新财

原文地址:中航资本(600705):大金控效应显著,创投模式持续。新财富水晶球请支持华泰非银第一、银行前三。作者:罗毅首席分析师投资要点:大金控平台完成,协同整合效应强。24日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重大资产重组事

条码人生:对话新得利创始人黄利民先生

新得利与喜加利正式开启全面战略合作模式 (本网快讯)在2月7日落幕的“峥嵘十五载,共创新未来”新得利条码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暨答谢宴会上获悉,成都喜加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成都新得利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下午

西安世园会加紧筹建:绿洲美景再现浐灞(房地产资料)

西安世园会加紧筹建:绿洲美景再现浐灞被誉为世界园艺界“奥林匹克”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011年4月到10月将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举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展会,目前,世园会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转入全面建设阶段。

声明:《“浐灞模式”:绿色新征程》为网友薄情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