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投资者心目中武艺高强而又行踪神秘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最近两周来,正在纷纷从中资银行中撤离股份,先有瑞士银行抛售了持有的30多亿股中国银行H股,一周之后,美国银行减持56亿建设银行H股,最近一笔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全部抛出手中持有的100多亿股中国银行H股,就连有亚洲股神之称的李嘉诚也加入了抛售中资银行股的队伍,先来看看最先遭遇撤股风潮的中国银行。 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何纷纷减持中资银行 2008年12月31日,这一天是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的股份解禁日,而就在这一天,瑞银集团悉数抛出了其持有的全部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至此瑞银集团从中国银行全身而退,筹得资金共计8.08亿美元。 而就在瑞银集团开启近阶段战略投资者减持中国银行股份的先例后,2009年1月7日,李嘉诚基金会又出售了20亿股中国银行H股,此举共筹集了5.24亿美元资金,李嘉诚的抛售在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记者张利中:“李嘉诚减持中银股的消息一出,投资者不免担心中银资股的前景,1月8号,也就第二天,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数下跌了552点,跌幅近4%,国企指数以急挫484点,内地的银行股全面大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都跌破了配股价,中银跌了8.4%,建设银行跌了4.4%。” 压在中国银行头上的减持压力,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轻,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又发表声明,表示已悉数出售其所持有的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权,每股作价1.68—1.71港元,即较中行昨日收市价1.85港元,折让7.57-9.19%,苏格兰皇家银行套现约24亿美元。 2005年,中国银行分别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淡马锡控股公司、亚洲开发银行4家机构签订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4家战略投资者合计持有352.99亿股中国银行H股,占中国银行总股本的13.9%,根据协议,所持股份锁定期为3年,到2008年12月30日期满,然而2009年刚刚到来,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抛售中国银行。
很多金融界的人士都还记得,今年上半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他的中国之行中,还提到能否放宽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限制,想不到自打2008年的最后一天开始,中资银行股却成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抛售对象,一直希望入股中资银行的境外资本,现在的态度怎么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他是一个财务方面的需要,因为他本身面临着财务上面紧张的这种局面。”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告诉记者,2008年的金融风暴,导致全球大部分机构和投资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在这个背景下,金融机构出售流动性强且比较优质的资产以修复因金融危机而恶化的资产状况,是一项正常的选择。
赵锡军:“我们可以看到了,像花旗等等都在出售他在全球各地的资产,前两天花旗银行刚刚把他的一个经济业务就是所罗门美邦的业务,卖给了摩根士丹利。”
记者也注意到,作为首个减持中国银行股份的瑞银集团,正是这场金融危机中,欧洲乃至全球受损最为严重的银行之一,截至2008年12月21日,瑞士银行资产减记已近490亿美元,规模居欧洲之首,在香港,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分析师王晗也告诉记者,次贷危机对瑞士银行影响很大,相关资产的拨备减记,使其流动性趋紧。
国泰君安(香港)证券公司分析师王晗:“瑞士银行急于减持的话,我们觉得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次贷风暴中他们自身受到了很大的一个影响,他们确实在盈利能力包括流动性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被动的可能需要一些周转,然后才选择了一些减持。”
而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数次融资计划中,也可以看出其对资金的渴求,2008年11月,为充实资本,陷入危机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公开配售了150亿英镑,但股东仅认购了其中的0.24%,无奈只好以剩余股份向英国财政部融资,至此,英国政府持有其57.9%的股权,此前9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刚进行了一次120亿英镑的增股融资计划,一度创下了英国历史上融资之最。
王晗:“苏格兰皇家银行他的新上任的CEO,因为他在非常高的位置收购了荷兰银行,所以他这个新上任CEO的战略有所转变,他可能会更加专注于发展英国本土市场而减少海外的业务,所以他已经大幅的削减海外的投资,所以这也是可以作为一个解读,为什么他在这个时候选择,可能会选择减持中国银行这样一个原因。”
那么李嘉诚基金会减持的原因又是从何考虑?记者也就此问题联系了李嘉诚基金会的新闻发言人。
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记者:“李嘉诚基金的新闻发言人接受我的电话采访,他说李嘉诚基金会曾经共拥有的50亿股的中国银行的股票,于7号以配售的方式减持了20亿股,现在手里还有30亿股的中银股票,这些股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卖出,发言人清楚的表明,李嘉诚减持中银股并不是不看好中银,纯属于正常资金调动,至于配售所得的40亿资金将研究用做各项公益项目。”
新闻图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告诉记者,2008年11月,我国外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外资正通过各种渠道回笼资金以改善自身的资产状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告诉记者,2008年11月,我国外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外资正通过各种渠道回笼资金以改善自身的资产状况。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他主要是2008年上半年,西方金融危机出问题以后,他不但是说卖你银行的股份,他通过各种渠道他能够集中回流到他本部的,集中到手里的流动性,尽量的想到向回抽,所以说的确说这是一个他来进行自保的一个途径。”
战略投资者减持后会给中资银行留下什么?
从前面的分析看,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兵折将的境外资本,不约而同地把它们手中的中资银行股当成了提款机,一旦禁售期一过就赶快变现,填补资金漏洞,据估计,这次仅仅瑞士银行、美国银行及李嘉诚基金会三家,就总共抛售了价值325亿港元的中资银行H股,获利达240亿港元,这些战略投资者拿走了急需的现金,那它们又给中资银行留下了什么?
2003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有银行改革,而这轮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要使银行有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则有助于尽快实现这一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以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首先要把国际上比较先进这些商业银行把他们这套经营管理模式,公司治理框架要引入引来。”
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3.00,0.05,1.69%,吧)先后引进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瑞士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四家海外战略投资者。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然后每一家的战略投资者又有哪个方面的优势,我们在他有优势的领域我们尽可能的运用他们的优势来协助中国银行发展。”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银行,但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顺利上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股权合作的纽带来提升银行的营运素质与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水平。
宗良:“在这过程中间我们合作的项目是很多的,总共大约完成了87个项目,战略投资者共派驻了200多批,总共500多人次到我们这个行来同时呢还派了90个人到我们,90名专家到我们信用卡或私人银行有关的方面专门协助我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念的变革是看不见的变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
中国银行个人金融总裁岳毅:“我们的战略合作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以后,特别是跟他的旗下有一家200年历史的叫Coutts,这家私人银行合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私人银行的理念。”
这之后,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共同成立了项目联合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苏格兰皇家银行先后派出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研发、IT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私人银行家和私人银行顾问全程参与筹备工作,作为国内第一批私人银行客户专属网点,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于2007年3月28日在北京朝阳和上海浦东正式开业。
岳毅:“最多的时候20多人,免费无偿的在北京给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光是提供书面材料一千多页,那我们根据这些材料起草了我们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的一些规章制度一些私人银行家的服务手册。”
在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成功只是双方合作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战略合作的重点除了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以外,还在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全新的知识,树立国际一流先进银行的标准,苏格兰皇家银行设计引入的“信用评分卡”模型,就极大提升了中国银行对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
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车军:“实际上它是一套比较先进的理念系统,也是一个控制风险的非常有效的工具,那么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围度来考查信用卡持卡人和申请人或持卡人他的一个综合的信用情况。”
车军告诉记者,在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从副总经理到风险团队的主管,以及财务团队的副主管、营销团队的副主管、业务分析团队的主管都是由苏格兰皇家银行亲自派人担当的,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银行从信用卡的发卡量到消费额以及应收账款方面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达到80%以上,目前,中国银行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
2007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9955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50.64%,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2004年至2007年四年间,中国银行累计上缴利税1664亿元,预计到2008年末,累计上缴利税将超过2003年底国家225亿美元注资,相当于五年时间“再造”了一个中国银行。
实际上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中,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当初入股中资银行,不光展开了财务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给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产品开发、服务升级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然而,这些曾经站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在金融风暴中突然撤出,又会给中资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大银行之间的股权合作,他都是不是说一个长期的一个过程,他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赵锡军教授告诉记者,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由于自身财务压力等多种因素,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始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但其影响有限,主要会造成股价的波动,而对银行基本面几乎没有影响。
赵锡军:“因为我们很多的银行他的基本的业务和基本的客户都在国内,而国内的话,从我们的银行市场来看的话,他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行、工行、建行、交行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89%、12.62%、12.1%、13.77%,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37%、2.58%、2.17%、1.75%,税前利润分别为1205.84亿元、803.13亿元、1087.09亿元、296.05亿元。这些数据显示,大型国有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正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
郭田勇:“06年、07年包括08年这几年,应该说银行的盈利持续在一个很高的速度在增长,包括我们这几家改革以后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现在每年平均的盈利增长速度都能达到40%到50%的一个增长速度。”
在2008年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的表现也可谓独树一帜,在国外银行出现大量亏损的情况,我国很多银行还在盈利,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23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
“什么双下降?就是说不良贷款的数量在下降,同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他也在下降,所以说如果从财务指标来看,这几年我们这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确是在持续向好。”
2008年末,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全国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具体实施的2009年,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各优质的央企、地方政府控股企业将会非常需要银行这一特殊的合作伙伴。
郭田勇:“银行未来我们讲他信贷投放速度有可能会比较快,我们相信经过这一轮改革这些商业银行,他还是能够在通过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增长和加强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反弹,能够在这两件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赵锡军:“从长期来看,应该说随着我们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的成功,银行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
半小时观察:换个思维看“减持”
实际上,对于外资减持中资银行,投资者没有必要过于惊慌和紧张。在资本市场上,股份增持或减持司空见惯。从我们的调查看,外资减持抛售完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市场上,有买就有卖,有卖也有买,到底如何选择,完全基于境外投资者对形势、价值和自身处境的判断。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去年巴菲特减持中石油的时候,很多人还替他扼腕叹息,在牛市大潮中股神少赚了不少。但中石油随后的暴跌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过人之处。
外资也是投资者,他们有权利决定他们的行为,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走得突然,更多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院起火之后,它们需要大量现金自救,所以即使现在股价虽然还处于低位,能套现的资产额大幅缩水,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做出这种举动,何况与当初的投入相比,现在抛售利润依然可观。
比起这些战略投资者的离场,我们更需要关心它们所带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能不能继续推动中资银行的改革进程。如果中国的银行业能继续提升自身的资产质量和服务水准,能抓住金融危机这个实力相对提升的机会,外资回归的那一天并不遥远。---cctv 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