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是人民币资产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以人民币定价的资产价格都受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因为某种资产的“价格”,不论是一头牛,一辆车,一套房还是一只股票,都是指“值”多少元的人民币,而不是指值多少头牛或多少盎司黄金或多少两银子。因此,当人民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的钱相对于资产来说变多了,水涨船高,资产价格整体水平会上升;当人民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上的钱相对于资产来说变少了,资产价格整体水平会上升自然会下降。既然买猪肉和苹果与买房子和股票的钱是同一种货币, 都是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怎么会只影响猪肉的价格而不影响房子和股票的价格呢?
货币供应量对资产价格有影响,这个基本常识任何人都明白,在任何经济体系中都成立,就象男人多了女人容易找丈夫,女人多了男人容易找老婆一样。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所以,中国的资产价格的变化只受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受美国日本欧洲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其它国家和地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人民币兑这些货币的价格(汇率),但不影响中国国内资产的(人民币)价格。但对于开放的经济体系,如新加坡,它的资产价格不只是受本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直接受美国、日本和欧洲货币政策的影响。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西方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针对的只是货币市场,不考虑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参考的是通货膨胀水平如CPI 和PPI, 并不把股市和楼市等资产的价格作为参考指标. CPI和PPI所涉及的商品基本上是“可贸易品”,可以通过进口减缓CPI和PPI的升幅,而房地产是“不可贸易品”,不能通过进口来增加供应。当美联储只是盯紧CPI和PPI制订货币政策时,忽略了地产市场的泡沫,等到油价上升带来CPI和PPI上升并因此紧缩货币的时候,首先爆破的是地产泡沫,然后CPI和PPI才下降。
传统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这一缺陷,是导致美国次按风暴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美联储已在实践中进行调整。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行动是美联储直接从市场上买入按揭证券,直接为证券市场注资,直接干预资产价格。如果美国股市和楼市继续暴跌的话,总有一天美联储会直接入市买股票或地产。美联储是有这个权利的,并且也应该这么做,因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隔着金融机构,如果银行不愿意贷款,减息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如直接把货币注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但是因为缺乏经验,也缺乏理论的指导,美联储现在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当今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大多受西方货币理论的正统教育,见到CPI和PPI攀升,本能的反应就是紧缩货币供应,把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央票)提高到30%。结果是股市和楼市先暴跌,然后CPI和PPI再下跌。最近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一个广为报道的演讲中说,他实在想不出投资4万亿的钱从哪里来。而正是同一位经济学家在同样广为流传的文章中,一直在鼓吹中国流动性过剩需要紧缩紧缩再紧缩。为什么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又找不到钱来投资呢?你见过现金太多了的人没钱花的吗? 这位经济学家的矛盾心态不是一个例外现象,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的普遍迷茫。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 房子和股票的价格变化比猪肉和苹果的价格变化对其影响更大, 如果因为猪肉涨价而紧缩货币, 导致楼价和股价大幅下降然后才能吃到便宜的猪肉,大多数人可能宁愿猪肉贵一点。再说,猪肉贵了自然会有更多人去养猪,中国缺石油资源,但并不缺养猪的地方。但是楼价和股价因货币紧缩而下降之后,并不是很容易能够再涨起来,比多建几个养猪场要难多了。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各种市场价格,包括楼市和股市的价格水平,不止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白菜和猪肉的价格。反之,对于任何大宗资产的定价也必须考虑货币政策的影响,即使企业盈利暂时没有什么增长,只要货币供应量显著增加,股市也会涨的,因为市场上的钱多了。
“市场上的钱多了”并一定马上表现为老百姓手上买股票的钱多了,当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或通过公开市场运作释放基础货币的时候,首先是银行的现金增加了,银行的现金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想办法贷出去。只要银行有增加贷款的意向,哪怕钱还在银行帐上根本没出门,客户已经能够感受到未来的融资不会像以前那么紧(民间贷款利率已经大幅下降了)。有了这个预期,企业和个人客户(包括大小非们)就不会那么急于卖掉手上的楼和股套现。当楼市和股市中的卖家不再需要以割喉价甩卖救命的时候,楼市和股市便已开始走稳,这时候,大部分的潜在买家并没有开始行动,经济也还没有回暖的迹象,企业利润的增加更是很遥远的事,分析员和基金经理们还在左顾右盼。所以人们常说,股市走在经济前面,但人们不常说的一个事实是,股市走在货币政策后面。
不论从中国还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比GDP或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都要更直接和快速。GDP 与资产价格之间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直接联系,要通过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和企业增加利润这两个中间环节才能对股市和楼市产生影响,这是需要时间的。 反而是股市对GDP的影响似乎更为明显, 股市一好,消费肯定好,企业可以融资,投资也上去了。利率对楼市和债市的影响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因此,在金融危机的高潮期(政府最喜欢它起作用得时候)它几乎完全不起作用。而利率对股市的影响从来都是若有若无的,上一篇中我谈到美国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的局限, 它是以利率曲线作为定价标杆的。
股市的崩溃,常常发生在经济最旺盛的时期,而股市见底,往往是经济要崩溃的时候。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货币供应的变化。但是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美国和中国都很欠缺,既然专业从事经济分析和解释的经济学家群体集体困惑,必然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决定(尤其是货币政策),也必然会影响到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不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纯粹”经济分析(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并不难;不涉及到宏观经济预测的企业财务分析(主要是会计)也不难;如果不考虑对资产价格和企业运行的影响,货币政策也很容易制定。可是,把经济指标、货币数量和企业财务放到金融市场,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中来研究,事情就复杂了----然而,这是现实的需要。耶鲁大学有几位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克格鲁曼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上面提到的那位著名中国经济学家甚至说,克格鲁曼得诺贝尔奖是瞎懵的,不是真本事。
中国政府明确把货币供应量增加17%作为今年货币政策参考目标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中国版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各方面的正面效果很快显现出来了。虽然在具体执行中可能会有一些障碍:即使想把5万亿的央票(还有3万亿的准备金)所占用的基础货币全部放出来,也不容易流动到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上去,很可能造成银行资金淤积或水浸。但是,这个障碍不应当过分夸大(美国也有同样的障碍),关键在于加速发展债券市场。央行和主要商业银行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作为买家已有二三十年历史,很多的交易员现在都成了金融机构的高管,中国要发展债券市场并不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只要招聘一些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海外专才作为补充就可以了,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可谓如过江之鲫。(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
中国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要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因为没有现成的金科玉律可以照搬的,我们必须自己努力!货币和资产定价的问题很复杂,但都是现实的问题,不要用一大堆“流动性过剩”、“流动性陷阱”之类的概念先把自己搞糊涂,然后再把其它人搞糊涂,而是要利用常识和数据清晰解释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金融海啸对中国来说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危险,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和崛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收入增长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不等于自由放任,而在于有效分配资源),包括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只有利用市场机制有效率地分配资源,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多地增加收入和财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