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型理财产品 盘点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

 qdii型理财产品 盘点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


近两年,随着监管部门放松对于银行系QDII产品的限制,其投资范围扩展到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及美国等地。一时间此类产品受到市场热捧,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商业银行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今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形势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QDII产品的表现一路下滑,不仅如此,“收益门”、“清盘门”事件也更使得此类产品的光环消失殆尽。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回顾今年以来银行系QDII各方面的表现,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发行情况

从发行数量来看,除了一月份发行数量较高达到70款之外,其他各月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近三个月来,发行的产品数量极少,10月份更是没有新产品推出,从变化趋势来看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QDII产品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次贷危机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散,全球资本市场持续震荡。面对低迷的海外市场和难以判断的未来走势,各商业银行对此类理财产品保持谨慎态势,放缓了QDII产品的发行速度;另外,前期发行的QDII理财产品浮亏严重, 200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备受市场关注。除了市场动荡外,还包括银行缺乏对产品风险的控制机制。早在今年年初,多家银行QDII理财产品因过分追求高回报、忽略投资风险,大量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QDII理财产品甚至被迫清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需求的萎缩也影响了银行发行产品的积极性;此外,今年以来大量QDII产品采取开放式设计,减少了银行重复发行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必要性。

从中外资银行对比来看,中资银行发行的数量远远少于外资银行,特别是近几个月中资银行基本没有发行产品,主要原因是QDII理财产品的投资业绩一直表现不佳,使银行由于自身的海外投资经验和境外理财能力相对不足而广受批评,让中资银行往往在发行此类产品上顾虑重重,因此中资银行基本上把国内市场作为主战场,侧重于发行投资于国内的产品。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的业务相对受限,加上海外资本市场又是他们熟悉的领域,自然成了发行高产户,其中汇丰银行以144款高居发行量榜首,但是由于QDII今年表现难以让广大投资者满意,外资银行发行此类产品也日趋保守。

收益情况

从各阶段收益情况来看,早在1月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几乎所有的QDII产品均出现了负增长。进入2月份,则高达一半的产品出现了浮亏。进入3月份以来, 2008年3月份,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引发的“收益门”事件尚未平息,东亚银行「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累计浮亏超过60%成为舆论焦点,汇丰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均出现了浮亏超过20%的银行QDII理财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被迫清盘,投资者损失近半本金。4月份,有超过一半的QDII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其中中资银行的大部分QDII理财产品近期出现亏损,外资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基本是盈亏各占一半,部分外资产品仍然有较好表现,例如东亚银行的[基金宝] 1—东亚香港增长基金、汇丰银行的“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年化收益率均超过15%。5、6月份QDII产品持续低迷,到7月末,正在运行的228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中仅有18款QDII理财产品是正收益,其余210款QDII理财产品跌破净值。九成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处于亏损状态。到8月末,231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仅8款QDII理财产品是正收益,其中5款为中资银行37款QDII产品中。截至10 月末。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有3款,其余43款负收益,亏损超过50%的有15款,占比近三成五,其中包括4款累计亏损超过60%,这也是中资银行QDII产品中首次浮亏超过60%。而外资银行207款QDII产品,已全军覆没,其中亏损超过50%的有97款,占比近五成,亏损介于50%—60%的22款,介于60%—70%的64款,另外11款亏损超过70%。这也是QDII出海至今,首次跌入该区域。在所有产品中,表现较好的是农业银行“境外宝I股指挂钩型”产品,累计收益为14.55%,是所有QDII产品中表现最优秀的一款,该产品计划投资荷兰银行发行的2年期美元保本股指挂钩票据,票据比较中美两国股市表现,当代表中国股市的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表现好于代表美国股市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时,可通过香港H股的强劲表现,获得较高收益;汇丰银行“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挂钩”产品,累计收益率为-72.46%,该产品则是253款QDII产品中,表现最差的一款。

  银行系QDII产品全线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导致全球市场动荡,在这种市场状况下,QDII产品的状况可想而知。其次,QDII产品出海时机也存在问题,银行系QDII出海之初,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之时,所引发的问题已在国际上引起普遍关注。但由于各银行对境外经济形势研判缺乏前瞻性和正确性。盲目乐观,低估了次贷风波对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亚太市场前景的影响。再次,美元兑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而大多数QDII需要在投资海外前先进行购汇,因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汇率差风险。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外资银行QDII产品的表现一直好于中资银行,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对于海外市场的认识水平和投资能力都存在差距。但是从下半年开始中资银行的表现反而略微好于外资银行,主要是因为中资银行普遍投资于香港市场,在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股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中资银行普遍;而那时外资银行仍在进行全球化的配置,特别是有的投资于韩国、日本等一般被认为还相对稳定的市场,而且仍然看多,仓位较高。等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前被认为稳定的市场反而跌势严重,净值下滑也就比中资银行要严重。当然,并不能因为目前外资行收益率差就得出外资行的理财能力不如中资行的结论。因为外资银行与结构性产品的设计发行者——国际投行的关系甚过中资银行。而金融危机袭来,他们往往却因此受到了更大的牵连。中资银行因为业务管制的受到限制,国际化程度地,所以才受影响较小。

从发行期限来看

从发行期限来看,随着理财需求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对资金的流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QDII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也在起着明显的变化。前五个月发行的QDII中,开放式类型所占比例一直高居榜首,这种开放式使得投资者可自由申购、赎回,极大限度地满足了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对于银行而言,但从6月份开始,开放式QDII产品明显下降,1至3年期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上升,而一年内的产品几乎绝迹。这很可能反映出银行和投资者对于QDII理财产品的认识在发生转变。从近期来看,次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下行区间,使得QDII产品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获利,银行和投资者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未来的世界经济周期的反转。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反转所需要的时间基本和1至3年,与产品期限非常吻合。

投资方式

从类型上看,QDII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结构性产品,另一类基金形态直投产品,即采用直接投资股票、基金或者FOF(基金中的基金)方式运作。

从去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虽然监管部门放开了直接投资股票的限制,但是各家银行所发行银行系QDII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了FOF的模式,通过投资于海外成熟基金,从中赚取一定的管理费收入。例如建行的摩根富林明、招行的景顺中国、富达中国等都是这种情况。而部分外资银行更是直接利用QDII产品销售自己的海外产品。汇丰银行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银行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本意是依托对方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熟的团队以及过往业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预期收益。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FOF通过投资境外股票基金,突破了股票投资不超过50%的上限,使得其投资策略变得比较激进。在今年海外市场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其惨淡的表现也使得投资者大失所望。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方式让很多银行成为海外基金的销售终端。导致银行在投资决策上丧失主动性,也无法培养和积累相应的海外投资素养。

从五月份开始,各家银行开始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明显增多。结构性产品是指通过分拆和重组,将多种基础金融工具组合成特征各异的新型金融工具。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固定收益资产+衍生品资产的结合体。其收益率受到与之挂钩的衍生品资产的影响,而这些衍生品资产的收益又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或商品价格的走势。相当于转嫁了一定的风险,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与直投于某类产品风险较小。在目前收益率仍然为正的产品中,基本上都是结构性产品,例如农业银行的三款正收益的境外宝I股指挂钩型产品就属此类。但是在今年三月份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中,结构性产品备受责难,甚至被指其设计往往偏向银行一方,但若结构性产品设计合理,可帮助投资者锁定风险,在满足稳健投资的需求上,再考虑更好的回报。由此可见,结构性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其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技术和创新程度远远强于其它类型的产品,这有利于银行理财市场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风险控制。

结束语

银行系QDII今年以来的低迷的表现,既有市场本身的因素,也有产品本身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必因此而“因噎废食”,因为QDI产品作为理财市场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优化资产配置,拓展银行业盈利渠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许寒冬过后,QDII市场会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迎来又一个春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3091.html

更多阅读

球球大作战升级规则 银行系电商增容 平台大战升级

     第三方支付、P2P公司、阿里小贷……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搅局者”侵入银行地盘,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客户的使用习惯和资金的流转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大数据时代下终将会彻底改变,各家银行也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

qdii额度 银行系QDII难以得到投资者青睐四大原因

中资银行多以与交易对手合作形式出现,并未真正直投海外  银行系QDII面世后,始终难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高级经理施峥嵘认为,投资者“冷对”银行系QDII的原因主要来自4个方面: 一是投资渠道有限。之前QDII投资

影子银行的利弊 银行系PE利弊

  文|本刊记者 若水  2009年,堪称银行系PE的崛起元年。  早在今年初,工银国际就展露头角,率先与江西省政府合作设立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为合资公司,由工银国际与江西省当地的投资公司各占50%,首期募集规模10-20亿人民币;

传统媒体的劣势 银行系租赁公司相比传统租赁行业的优劣势分析

目前,受租赁市场庞大规模的吸引,除了传统租赁公司以外,银行系租赁公司也加入了竞争,租赁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可以从以下情况看出:2007年3月,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允许合格金融机构参股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随后,中国工

声明:《qdii型理财产品 盘点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为网友箛槝盳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