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零售业由原来制造业的辅助产业转变为与制造业平起平坐的产业,得益于市场对消费者消费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里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巨额外资进驻我国,尤其是零售业。面对强敌入境,政府有理由保护民族零售企业,企业间应当强强合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物流体系的建立健全已经迫在眉睫,自有品牌的创立、业态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应用是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最后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零售业; WTO ;与狼共舞 ;可持续发展
一、 引言
自1992年试点以来,外资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已经十多年了,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度过最艰难的磨合期,正实施本土化战略,以便进入快速成长期。据统计,目前世界50强零售企业中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1],包括美国的沃尔玛、荷兰的万客隆、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华堂和7——11便利店等。这些企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都进一步实施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2003年,中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1300多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左右[2],而至2003年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3.5%左右[3],足见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之快。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开放和国内外零售大鳄间竞争的不断加剧,零售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如下趋势:
1. 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战略法宝
能实施低成本低价格战略的零售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管理优势和规模优势,他们通过主导流通环节来主导产品的进价和售价,迫使供应商持续降价,同时给消费者提供廉价的商品。这类大企业也往往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把批发、代理和零售整合成为企业内部的高效率行为,也即实践科斯所提出的企业代替市场理论。
2. 以信息替代库存
许多国际和国内零售巨头为了减少库存成本和给消费者提供更新鲜和具有更长保质期时效的商品,往往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时时监控各个门店和配送仓库的商品销售和存留情况,努力减少仓库内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同时又保证畅销商品的及时足额供货。
3. 规模化、综合化
许多国际和国内零售巨头都通过吞并众多独立的中小企业,实现了管理的集中化和股权的分散化,规模扩张和成本竞争的压力迫使零售企业在资本结构、投资规模、运用高技术和管理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零售企业的大规模连锁经营,使得企业在进货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力量,这有利于节约经营管理、信息搜集等方面的交易费用,在货物运输和储存方面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由于分店数量多而形成商品的高周转率与标准化经营有利于在顾客中确立稳固的品牌和形象。
自2004年12月11日以来,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比例、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限制,除了烟、盐等特殊商品外已经完全开放。这意味着被开放了手脚的外资零售业进入和扩张的速度会加快,无疑给一个世界零售排名重新洗牌的机会。面对严峻的事实,国内零售企业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发展之路,并时时准备着“与狼共舞”。下文先分析我国民族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 民族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竞争主体多,企业规模小
在旧体制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注意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零售企业数量庞大,尤其以街边单门面的零售企业居多,普遍的表现为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连锁经营企业中,店铺数量在10个以下的占一半以上。[4]我国2003年零售百强企业销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左右[5],而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总额占全美国全部市场的34%,德国前十名零售企业零售额更是占德国全部市场的84%。[6]就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比较,实力差距更是显而易见。2003年排在世界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公司的营业额为2590亿美元,而中国零售业中位据第一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零售部分)仅为485.2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沃尔玛营业额的2.27%。[7]由于规模小,往往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或被动地位。
2. 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构失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几乎引入了西方零售业的所有业态,但因为东西方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一些引入的新业态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一些被证明有生存力的业态,其结构设置也不尽合理。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仍以传统商业中心为主打业态,以传统单店形式的百货商店为主,重复建设现象非常明显,而发展的连锁企业大多数又仅仅是超市。虽然超市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为我国超市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足5%,但是消费者对折扣店、专业店、大卖场和便利店等其他业态的需求相当大。如果零售企业不能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积极向其他业态扩展和创新,并保持一种随即应变的姿态,是很难获得足够高的市场分额的。
3. 信息技术缺乏,物流配送滞后
由于成本或是管理不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没有重视零售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了经营难度和经营成本,更有一些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名义上是连锁经营,实质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经济效益较差。据统计,目前民族连锁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仅达到30%,物流配送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信息网络缺乏,物流配送滞后,成了制约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我国的多数零售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基本都采取自有物流形式,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在小规模企业往往表现出效率低、成本大,不能形成有效的物流服务,妨碍运营成本的降低,阻碍了企业的规模扩张。
4. 开放过快,待遇不公
我国零售企业与外国经过100多年发展的零售企业相比是相当稚嫩的,两者不在同一竞争量级。考虑到这一点,在加入WTO时,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争取了三年缓冲期。但是这一很好的三年发展机会也被地方政府的不负责任而冲垮。因为零售企业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快、风险低、汇报率高的产业,我国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对外资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渴望引进外资来活跃市场,双方利益合谋使他们不按入世承诺办事,各种越权审批的变通方法应运而生。以致在2002年低,当国务院才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商只有28家时,实际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了350家,这就导致了开放速度过快。[8]另外,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对外资零售企业往往采取减免税收、减小土地价格等措施,而民族零售业却享受不到这些“超国民待遇”。
5.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过去传统的零售业把企业的一切活动定为商品买卖,企业的职能仅仅是辅助制造业销售产品,经营活动单一,管理过程不复杂,科学技术的应用有限,员工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学历。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企业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使企业内人员素质偏低,这是制约零售企业发展的大障碍。这一障碍的存在使零售企业往往进行粗放式管理,缺乏严密的作业流程,操作不规范,经营效率不高,单位面积销售额和利润较低。
周浩杰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