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该看看神经科



 中国经济:应该看看神经科

小时候没出息,在大人的诱导下,总想长大了不劳而获。其中最神往的一个梦想,就是穿着白大褂,坐在办公室里,随便按按电钮就算是在工作了。所谓“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并非真有什么宏图大志,根子还是懒。

眼下经济危机袭来,浊浪滔滔,举世仓惶。看得清楚全貌的人不多,但能把几个电钮侃得眉飞色舞的人很多。这些人就是经济学家,这些电钮就是“利率”、“税率”、“政府投资”、“消费券”之类。说得规范点,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政策”。

我至今酷爱玩光荣公司老掉牙的DOS版游戏《三国4》。我知道“政治值”最高的蒋琬和诸葛亮两个角色如果一起放到“内政”模块里,每个月会让该城市的商业值猛增若干。我同时也知道:真实世界的经世济民之策,绝不会如此简单。

所以我总是疑心,那几个电钮真的管用吗?会不会象我小时候那样,仅仅是对电钮魔力的一种盲目崇拜呢?那些电钮和房间外世界之间的联系真的存在吗?

这样的猜测很无知。不过我还真有几个例子:

例子一:去年年底,温家宝总理曾经亲自跑到浙江去接见民营企业家。老爷子关门第一句话是:“今天没外人,你放心讲,说实话。”这是前不久《中国经营者》在采访浙江奥康鞋业时,总裁王振滔对我们讲的一个段子。国家领导人寻求真相的急迫感,令人印象深刻。我奇怪的是:他们要了解企业情况,为什么不在北京问统计局长和央行行长?而要千里迢迢地跑到地方上召见企业家?天可怜见,这还真不是作秀。他老人家的眼神里还真有一句诗:“国有疑难可问谁?”。每当中国的经济发生重大异动,中国最高领导人往往就不得不频繁下去“调研”。有时候,九个政治局常委都在下面考察和接见企业家。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真相。在电钮和真相之间,为什么是这种手工操作的关系呢?偌大国家的经济神经系统是干什么吃的呢?

例子二: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很多财经类杂志都在报道广东部分企业的倒闭风潮,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却说“倒闭的都是落后企业”。言下之意,我们没事儿。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另一个中小企业聚集大省浙江。一方面,倒闭关门的消息源源不绝于耳,但浙江省官员却表示:“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非正常死亡的企业数量为99家。”面对这些彼此矛盾的信息和判断,到底哪个是真的?到底哪些是可信的?温总理那么大的领导,那么大的岁数,真不忍心让他做这么难的智力题。

例子三: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承诺选民要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此后计划日渐庞大,这一数字也随之增加到了420万个。英国首相布朗在1月宣布新政时,目标是“增加10万个就业岗位”。目标明确、计算精准。而在中国呢?笼而统之,只能提出一个“保八”。某接近高层的人物曾经在饭桌上淡淡一笑说:“保不保得成八,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这话只怕也不完全是戏言。2004年,国家统计局突然宣布将GDP数据调高16.8%。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解释原因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如果当时的漏统造成了如此大的偏差,那么在今天,数据采集和统计方法都没有重大改进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统计局今天不会出同样的误差?数字如此随心所欲,难怪总理要亲临一线,殷殷问询。

数字真不是个小事情。因为管电钮的人,凭借的就是几个数字。

君不见,2008年上半年,宏观面上“防通胀、防过热”,一个劲儿地勒缰绳;微观面上的企业即便已经水深火热,又如何上达天听?年初,王石就怒目圆睁地喊:拐了,别踩了。下半年回头一看,果然多踩了几脚,果然——拐了。

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把社会能否“在数目字管理上”看成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今天看来,这个目标完成得有限。说句公道话,这并不是统计部门的责任。说到底,是中国社会微观层次的信用整合还欠火候。

个人和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地方和中央之间,“利益为体,数字为用”,这是个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王安石被这个文化害得半死,张居正被这个文化气得半死,这都不要紧。要命的是,中国毕竟已经有一只脚踏进了现代社会。当那些把数字当真的经济学家从美国学成归来,当摆在最高决策者面前的那几个按钮也是西方进口来的时候,问题就真严重了。

治国者总是盼治心切。通胀了,危及升斗小民,一个电钮赶忙摁下,结果过头了。衰退了,赶紧众人拾柴,又一个电钮按下去,结果又过热了。当先进的按钮遭遇一个破温度计的时候,不是要急死人吗?手感再好的厨师,也不能这样考验人家的手艺啊。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从“一死就放”到“一放就乱”又到“一乱就收”再到“一收就死”,这十六字咒语缠绕中国经济也三十年了。

在大家都谈宏观经济的时候,也应该想想:这到底是脑袋的毛病?还是神经的毛病?该在脑袋里胡乱琢磨按钮,还是该到神经科也去挂个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296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一部中国经济问题的警示之作

     ——评经济学家杨国英著作《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模式在外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评,“中国模式更具有刺激经济增长的优越性”,这是西方政治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和习惯性认知。

中国经济:改革是最好的风向标

     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演变,还是轰轰烈烈的企业战略变革。而这样一个变革需要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指路明灯。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正经受发展道路上的跌宕起伏。一些过往

中国经济:看脚下

  中国经济是触底反弹还是继续探底?最近股市的起伏跌宕不断在拷问这个问题。政府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还是过度宽松的拿捏,刺激着散户们的神经。股市已进入神经质阶段,任何要害部门任何人的一句话,只要一放上新浪财经,便可左右股市阴晴

中国经济:看脚下

  中国经济是触底反弹还是继续探底?最近股市的起伏跌宕不断在拷问这个问题。政府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还是过度宽松的拿捏,刺激着散户们的神经。股市已进入神经质阶段,任何要害部门任何人的一句话,只要一放上新浪财经,便可左右股市阴晴

声明:《中国经济:应该看看神经科》为网友水漾月微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