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企业的战略缺位
大部分中国企业家都认为自己在战略方面很强,缺的只是执行。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公布出来的战略,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如果掩去公司名字,这些应该代表企业核心经营理念的战略描述甚至完全可以互换。不少企业的战略边措辞也大致相同,无非是“快速做大、做强”,“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质的产品”,或者是“成为行业老大,实现产业整合”等等,几乎是公式化的语言,而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差异化的东西,这也是“管理秀”流行的结果。 其实,中国企业目前战略决策水平低下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的发展并不需要战略。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寻找市场缝隙,发现机会,并迅速整合资源,抓住机会。 同时,作为追随者的中国企业,往往有非常明确的可作为“直接模仿目标”的国际领先企业。他们要做的只是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经营模式,并力求在运营效率上,主要是生产成本上,超过被模仿者。但随着实力的逐步壮大,照搬国际企业的战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想要突破,就必须培养战略策能力。 反观世界,不难发现,一流企业的取胜之道,首先是靠差异化的优秀战略,然后靠运营优势左右大局,两方面缺一不可。西南航空公司、戴尔、沃尔玛,只要是在美国取得行业第一的企业,一定是它在上有所创新,改变了游戏规则,然后又在招待上做得非常到位,才获得空前成就。没有谁是靠埋头苦干,干成第一的。只靠埋头苦干参与竞争的企业永远是跟随者。 中国企业的战略缺位,直接表现为战略趋同。产品属性相同的企业自然不足不怪,就是不同属性产品的企业,其战略思想、手段、方式也如出一辙。往往众多企业在同一时间看上同一机会,一窝蜂而上。家电厂商先后同时进入电脑和手机行业自不用说,稍有规模的企业都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定为“房地产、金融,再如上某一产业”便是另一明证。战略趋同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最终演变成价格占,造成几败俱伤。 很多企业不重视战略的理由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盲目追逐变化,企业只能疲于奔命,很快会丧失方向。
中国企业的战略缺位也源于企业家对战略的误解。不少人认为战略大多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贴在总裁办公室墙上的无法完成的雄伟计划。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聘用战略咨询公司所做出的厚厚的咨询报告除了纸面上看起来很漂亮以外,没有任何可操作的价值,这也导致了决策者对战略咨询甚至战略规划本身产生反感。 其实,战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最佳配置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逻辑思考的过程对未来进行取舍并以此指导企业日常的运营决策。有战略的企业知道自己每一步都在干什么,懂得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如何促进总体目标的达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会失去方向感,变成了盲目发展。战略应该是在竞争的前线阵地拼命奋斗的过程中,用一定的方法,经过痉的思考而产生出的一种取舍性的决策,它既不是书斋里面做出来的,也不是靠执行能力拼出来的。想明白了,才能做到位。谋定而后动,成功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 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五年后,一批新的企业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机会导向的老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崛起。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来源于战略创新和与众不同。现有企业必须学习战略思考的能力,以战略为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契机,才能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更多阅读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联想成功之道》 第3章 国际化战略 并购后的整合
完成并购程序后,新联想集团进入全面整合阶段,也是联想真正凭借“蛇吞象”的并购,实现其公司品牌、产品和管理全面国际化的关键阶段。联想一开始就摒弃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购西方企业的通常做法,即建立一个子公司,让其独立运营,规
南京依维柯:国际化战略提升企业形象
南京依维柯这一拥有15年历史的国内欧系商用车企业,自上南合作以来,上汽集团的雄厚实力和平台资源,意大利依维柯拥有的世界一流商用车制造技术和遍布全球的营销服务网络,二者强强联手让南京依维柯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2007年12月上
兰晓华:中国茶叶企业品牌升级国际化战略必过九道坎
7万家茶企不如一家立顿,很多中国中小型茶叶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一定误区比如福建一些茶叶企业花大钱请明星打广告,很多中小型茶叶企业认为品牌只是一个商标而已,如果只有牌子,而没有为其塑造价值,就如生了个小孩,只取了个名字而没有进行
工业企业国际化战略(一):华为近期的四个亮点
从OEM到自主品牌的艰难转型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从低附加值出口贸易到高技术附加值的品牌营销,一次次企业单体的化蛹为蝶,既是国内企业的国际征程的激扬鼓点,更是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星火燎原。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市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打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王雪梅 斯坦福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的评选将于10月揭晓,目前来自全球的专家团队正在对候选品牌进行综合评审。共有35个中国品牌进入候选之列,其中既有10年前就开始国际化征程的海尔、TCL,也有最近快马加鞭进行国际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