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管理解读·第六章十九节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幺峻洲释义:
第十九节:孔子说:“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他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
按孔子的认定,一个人能生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是由于他“正直”。这个正直我的理解是这样:除了通常人们说的这个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之外,更深一层的意思为:“正直”之“正”是正好打中了,“直”是价值之“值”。合起来说正直就是符合价值;符合一般的价值趋向,价值观。要不,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在这个社会。在现在这个个性张扬日益主流化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就在追求“正值”——正好符合我的价值理念,是这个——也即正好符合这个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潮流。尽管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也可说是现在人们交友、处事中的和谐的理解。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没有能够符合这个“值”他竟也“活”到现在了,这并非正好在这个“值”上的生存,而属侥幸。不在这个值上,不走正道,背离了这个一般的价值法则、价值轨迹,竟也能生存,那是偶然。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在说:人生有三个“三”:三种投入,三种产出,三种个人储蓄。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智慧的、知识的;一种就是人格魅力的。当在一个在农耕社会里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时。所谓的的礼仪之邦讲的是农耕社会的礼仪、规范。这多指千百年来不变的那个价值观。这个划界大概在中国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前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一种投入、产出回报人生行为结构。后来,从辛亥革命推倒“帝制”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了,一直到共产党搞计划经济,基本是公共政治性的价值取向。我们树立并一再强化了以政治为主导的公共价值,突出公性化、共性化的价值观。当然,自然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不占主流的公性价值观下的个人小生产的价值观。有从1963年毛主席提倡学雷锋,后来还有学老三施篇,学白求恩,强调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或多或少地完全抹杀了个性。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大变化了。现在是强调个性回报,特别是志愿者行动搞起来了。个性回报就是说,甭管物质的、知识的还是荣誉的,都是个性的。现在80后起来之后这一点就更突出了。我们必须强调个人荣誉。
总之,我们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正直”,是否“正值”。
朋友,今天你“正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