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剧本 马云的哈姆雷特抉择



    别跟马云较真

  关于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是否上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7月28日的阿里巴巴集团半年会上,马云终于向员工表示,将启动阿里巴巴旗下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公司香港上市程序。

  而在一些人的记忆中,马云似乎曾经亲口说过并不想上市,于是他们就推断这回阿里巴巴准备上市,定有矛盾之处。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马云。

  马云是谁?问别人,可能都知道;但问马云自己,很有可能答不上来。对于“阿里巴巴是什么”的问题,据说马云的回答是:“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

  如果把马云当作一部小说进行分类,按照30年前的标准,可归入“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类。从浪漫主义这一方面来说,马云有浙江才子文人那种注重理想、兼济天下的成分;从现实主义这方面说,马云又有浙江商人那种注重实际、独善其身的成分。

  马云能想出“西湖论剑”这种点子,就是江南才子和浙商结合的代表作。在互联网资金链断裂的那几年,马云是最不缺钱的,因为他正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前,融到了两千万美元。按说他是最有实力花钱炒作的,但他宁愿多在策划和创意上下点功夫。请金庸与网络英雄西湖论剑,是一个颇为浪漫的想法,既吸引了网络英雄,又吸引了媒体眼球。

  赶上马云理想主义发挥的时刻,无论他说什么,你都不可拿法律文书的尺度来衡量。比如,马云曾向媒体发誓,公司的发展轨迹未来要分为三个阶段——每天收入100万元、每天盈利100万元、每天纳税100万元。为什么不是101万,也不是99万,而是100万整?非要咬文嚼字,只能自取其辱。曾有人不信阿里巴巴每天纳税100万元,非要去验证,结果还真是事实。退一步说,就是“只”纳税50万、60万,难道有什么好指责的吗?

  优秀的领导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诗人气质,不受数学、逻辑细节的羁绊。这是他们身上理想色彩的表现。

  马云也用诗人的口吻表达自己的理想,就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浙江、不是中国,而是天下。这是理解阿里巴巴的一个关键线索。

  马云的矛盾

  马云确实说过不想上市的话,但放在阿里巴巴的大背景下,不可望文生义。事实上,早在阿里巴巴获得高盛的500万美元投资、软银的1亿多美元投资时,就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上市这条路。高盛和软银做的都是风险投资,而非产业投资,风险投资人图的当然就是上市。如果阿里巴巴一开始就不想上市,他就应找浙商私募,而不是找国际风险投资商。

  但马云与投资人合作,又不像其他互联网企业那么急切,历次融资的过程,说明了马云与别人不同的一些考虑。

  1997年7月,正当阿里巴巴陷入窘境,需要借钱发工资时,一家投资公司主动找上门来。为了这笔投资值多少股份的问题,谈判陷入了僵局。

 哈姆雷特剧本 马云的哈姆雷特抉择
  谈判间歇中,马云与他的财务主管到世贸大饭店边散步。马云沉默许久后忽然问:“你觉得怎么样?”财务主管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提醒他:“马云,公司账上没钱了。”马云不吭声,但马上下了决心:“好了,我们回去吧。”但他做出的决定,不是接下从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直接回绝对方。这说明马云第一条融资“潜规则”:不因缺钱而接受投资。按照这样的规则,马云一共拒绝过38家投资商。

  1999年8月,阿里巴巴正在两笔天使投资之间进行比较。高盛给出的条件,比另一家更加苛刻。但出乎意料的是,阿里巴巴选择了高盛。一是高盛较为有名,利于下一步发展;二是高盛不那么急功近利,看得比较长远。由此可见马云的第二条融资“潜规则”:要钱,但更要目光长远的钱。

  2000年1月,阿里巴巴在资金需求已不再紧迫的情况下,遇到了孙正义伸过来的橄榄枝。管钱的人力劝马云不要动心,马云却决定接受。马云的思路不是看重钱,而是看中软银可以帮助阿里巴巴提高位势。结果,阿里巴巴不光要了软银2000万美元,还特别要求孙正义破例担任阿里巴巴顾问。这反映了马云的第三条融资“潜规则”:看重位势,通过有钱时融资使自己掌握主动。

  2003年,电子商务领域出现C2C发展的高潮,国际上eBay发展的势头很猛。为了应对挑战,马云和孙正义决定投资淘宝网,完成电子商务的战略布局。于是,出现了传说中的一幕:马云在和孙正义一块上厕所时,谈成了8200万美元的生意。这里反映了马云的第四条融资“潜规则”:从全球战略布局出发进行投资。

  在上述各次融资中,马云与投资方的意见并不都是一致的。例如在2000年的谈判中,马云就三次对孙正义说“No”。这反映了马云的第五条融资“潜规则”:阿里巴巴应由企业主导,而不是风险投资主导。

  最后这一条,反映了马云对风险投资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认为风险投资可以给他带来最渴求的一点,就是把企业尽早提升为国际级领导者。另一方面,他又一直担心风险投资对他进行决策干扰。

  马云是个主意很强的人,在内心深处当然不希望别人经常做他的主。这是他一直对上市不那么急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战略上说,他属于那种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意识的企业家,声称阿里巴巴要活102岁,为的是可以让公司横跨三个世纪。但上市,要求一个公司时时注重现期回报,好处是可以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坏处是弄不好可能陷入短期行为。

  举例来说,假设2000年阿里巴巴就上市了,如果股东要求马云转行去做短信、游戏等回报高的业务,对马云来讲,还不如不上市。现在就算上市了,如果股东要求马云放弃电子商务,马云也绝对不肯。

  所以,马云一直面临哈姆雷特式的抉择:上,还是不上。

  大爷还是孙子

  阿里巴巴B2B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如果上市,总筹资额有望达到10亿美元。而马云个人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此终结了,他再也不能像个低调的浙商那样,关着门在公司里天马行空。他像个透明人,让股东从头到脚看个遍,还得耐心看股东指手画脚。

  当然,目前这不是主要问题,有业绩摆着,股东就是孙子,企业家就是大爷。

  阿里巴巴现在已经长大。2006年底,阿里巴巴开始集团化改造,将五个事业部独立成五家子公司,每家公司单设董事会。这五家公司分别是阿里巴巴B2B公司、淘宝网、阿里软件、支付宝和中国雅虎,在公司内部被戏称为“达摩五指”。而这种业务分拆,也有助于降低股东过多干预的风险。现在的阿里巴巴,不必像三大门户早期时那样,任纳斯达克的冒险家随意把玩。

  马云之所以选择稳重一点的香港或纽约上市,是因为他们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疯狂到让阿里巴巴从电子商务改行到别的短线业务。

  上市最诱人的一点,就是使阿里巴巴成为与eBay平起平坐的“伟大公司”。马云的梦想是让无数的中小企业摆脱传统销售渠道的控制,得以用最低成本进入到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

  一个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往往来自于若干家伟大的公司。阿里巴巴通过上市,是否可能获得为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的机会呢?当世界经济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阿里巴巴似乎可以提供这种转变的经验和范式,它也在预示“小的就是好的”。

  规模经济是“大企业—内部车间”协调模式;范围经济是“小企业—外部生产区”协调模式。小企业战胜大企业,主要条件就是小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低于大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对于范围经济来说,小企业降低协调成本,未来主要是依靠网络。阿里巴巴将来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推广了一种通过网络进行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协调的模式,将为全球经济提供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经验。就像日本当年崛起过程中为世界提供了丰田经验一样。

  人生难得实现一梦想。为此,马云值得牺牲一些属于个人的东西。至于那些围绕阿里巴巴上市的市俗之议,相形之下,不过鸡毛蒜皮而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2283.html

更多阅读

整理东西翻出来的——马云的旧名片 马云早期名片

马云的旧名片  这很像一个搞笑的段子,但很有意思,即使不是真事,但却真的有不少人因为没有选择阿里巴巴或者过早放弃而丧失了成为土豪的机会,现在把最有意思的一段文字抄录如下: 刚才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旧名片,那年到杭州旅游,晚上

声明:《哈姆雷特剧本 马云的哈姆雷特抉择》为网友冷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