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日的《中国冶金报》上,那宝魁先生把“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纳入了影响“钢铁强国”进程的原因之一,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我们国家搞九千质量体系认证,大概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它的作用又如何呢,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一下。 我从2000年开始接触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它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给我很大的冲击,认为所有的企业,只要按照九千标准去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全可以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所以,刚开始的热情和冲动化做了无穷的动力,文件一遍遍地修改,标准一次次地对照,惟恐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而那时的咨询老师也是认真负责的,一个一个程序的过,一个一个文件的建议,那时的工作紧张而愉快,虽然最后一关是在提心掉胆中度过的,但是外审专家严谨的态度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质量管理的方法。 但是时过境迁,我们国家的九千质量体系怎么样了呢,恐怕所有建立此体系的企业都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可以毫不隐瞒地说,我们国家的九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退步了,如果再不认真反思纠正的话,恐怕就有流于形式之嫌。 问题之一:认证机构的庞杂 如果翻一翻相关的资料,可以知道,我们国家的认证机构已经快接近饱和了,几百家的认证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百花齐放”。而良璓不齐的工作质量使认证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虽然国家的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整改,但是从总体工作质量的下滑来看,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我想,症结的所在大家都是清楚的,如果认证机构的利益不是来自于企业,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问题之二:外审人员的专业水准 众所周知,质量控制的好坏在于它的执行者,对于九千质量体系来说,外审人员相当于执法人员,这个市场是由他们来管理的,他们的角色举足轻重。 最早的外审人员是由一些退休的政府或企业的官员们组成的,随着他们年纪的增大,逐渐退出外审的市场,而一些退居二线或一些年轻的质量管理岗位上的人员慢慢补充进来(不排除一些机构管理者的亲朋好友)。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准无形中降低了九千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此造成的后果不说也应该想得到。近年来国家机关对认证人员的素质进行了整顿,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要不这个市场必将毁在自己的手中。 问题三:外审人员的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个用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照样适用于认证行业。最早的外审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可以打90分的,严肃认真全面或者钻牛角尖,那时的外审真的就像一场战斗,你来我往,舌枪唇剑,引经据典,辩论赛不过如此吧,而等外审之后,彼此都带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是的,那时的外审人员就是这样的。而现在的一些外审人员(不是所有的),已经没有那样的风采了,他们对问题的把握和探讨仅仅限于“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不能真正的指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所在,或者仅仅限于收集证据,而对证据的真伪视而不见。这样的外审是起不到监督审核的作用的。 问题四:必须保持足够的严肃性 和一些企业的同行们聊天,说到质量认证的时候,往往含了极大的调侃性,说花点钱就过去了。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这已经代表了一些企业对认证机构的看法或者对九千质量体系的看法。作为这个体系的从业者,听到这样的话是焦急的,也是无奈的,我们的体系难道真的是这样了吗? 这和认证机构有关,作为管理这些机构的国家机关,应该对这些现象保持足够的警觉性,一个企业的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严格按照体系的要求来建立的,而不是走走过场,附庸一下风雅,“通过九千质量体系认证”并不是一个企业的产品走向市场的的通行证,它需要由真正的产品质量来衡量。而对一些“花钱就能过”的企业必须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否则认证的市场仍旧鱼龙混杂。 问题五:企业的认识问题 一些真正具有实力的企业,没有一个是把九千质量体系来当作走过场的,他们把质量管理体系当作质量控制的治厂之本,而事实也证明,九千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的最佳方法,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精髓,管理也就标准化了。 一个企业的态度照样决定了它产品的市场走向,或者说它发展的规模和长远性。企业毕竟是靠产品的质量来说话的,而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于它的管理方法和执行程度。认真地对待质量体系的管理和建设,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则。而把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当作儿戏的企业,不仅害了自己,还要害了别人。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得回到那宝魁先生的理论上来,要想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飞跃,质量管理是重要的,只有严肃认真地对待九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使我们的产品质量时时处于受控状态,在持续改进的原则上不断进步,我想我们的国家会走向钢铁强国的。
《冶金报》200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