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新让你脱颖而出:为叫花子做的策划》
行为艺术广告 一 办公室里来了几个大学生。 “宣老师,我们几个是师范大学的学生,想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勤工俭学,可在街上站了好几天,也没人找我们。我们特地来找您,帮我们想想办法。” “你们光在街上傻站着,别人怎么知道你们要干什么?”宣钟说。 “我们也印了一些宣传卡片,站在路边,发了半天,也没什么效果。路上的行人见是小广告,都不接,即使接了,看也不看就给扔了。” 宣钟说:“这样吧,反正你们学生也没什么钱,我给你们设计一个不花什么钱的广告。” “那太好了。”学生们非常高兴。 “你们这样做,在街上找个人流多的地方,你们几个围成一圈,也别说话,一起低头看着地面,在地上放一张大纸,上面写着‘我不想每月都伸手向我年迈的农民父亲要钱——大学生勤工俭学’。” “这叫什么广告啊?”学生不解地问。 “这就叫行为艺术广告。” “行为艺术广告?” “对,就是通过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行为来吸引众人的注意,从而达到广告的作用。” “那我们就试试。” 二 没过几天,那帮大学生又跑来了。 “宣老师,您这招还真挺灵,路边的行人,过去主动给他,他都不看,现在拦都拦不住他,非要挤进来看。” “人嘛,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奇。他一看一群人围着看什么,即使老远,他也会跑过来看。你要是不围起来,直接拿给他看反而没人感兴趣了。其实这招国外老早就用过。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人人都喜欢戴个帽子,法国有个帽子店,在店前放了一个三米多高的大水缸,在缸前立了一个警告牌:千万不要往缸里看,否则后果自负。可人们就是禁不住好奇的诱惑,爬到缸上俯身往下看。其实缸里什么也没有,只是在缸底写了一行小字:你的帽子会掉下来的!等人们看清楚了字,帽子也掉了下去,缸太深,帽子也够不着,只好到旁边的帽子店再买一顶。依我看,这家帽子店做的过了一点,但它确实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 “怎么样?你们找到兼职工作了吗?” “正想和您说呢,有个啤酒厂老板,我们死活没拦住,非要钻进来,看了您给我们设计的行为广告,觉得挺有意思,他想委托我们几个去发啤酒宣传卡。” “他们生产的是什么牌子啤酒?” “浪花牌。” “他们以前怎么发的呢?” “以前也就是找一些售酒小姐,肩上挂着一条彩带,站在街上发给行人,可效果不好,行人都不接。硬塞给人家,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给扔了。” 宣钟想了想,在纸上起草了一个方案,然后递给大学生。 “你们就照这个去办吧。” 大学生拿着那张纸走了。 三 傍晚,一个酒吧门口前。 一对青年男女正吵架,一群人在围观。

女的:“你就那么喜欢她吗?” 男的:“就是喜欢。” 女的:“你离不开她吗?” 男的:“离不开” 女的:“她有什么好?” 男的:“有她在我身边,我能忘却一切烦恼!” 女的越来越生气,声音越来越高,周围看的人也越来越多。 女的:“她比我哪点好?” 男的:“她有一种不同的味道。” 女的:“她那么浪,那么花,你竟然还喜欢她!真没品位。” 男的:“我就是喜欢浪花。” 女的急了,从书包里掏出一把纸片,气呼呼地照男的头上掷去。“去找你的浪花吧!”纸片飘落了一地,周围好事者赶紧捡起来看,原来是浪花牌啤酒优惠卡。人们拿着卡片,纷纷涌入旁边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