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紫微的工作智慧:阅人有术》
懒惰的人不想学,又嫉妒别人学了比自己强,所以一方面消极地逃避,一方面又出现诋毁他人的行为。相对的,每当多一个人相信宿命,就会让人与人的竞争里,少一个对手。于是,不相信宿命,愿意努力造命的人,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所以我强调的造命,不只是生命的积极进取而已,还包括要能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平,也就是真正的造命观: “接受命运,而不接受宿命。” 造命,并接受结果 在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因为过度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人颓然倒下,不得不相信真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要用什么方式接受命运呢? 接受命运,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够“舍弃得失”,了解人生最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因为得与失是相对的,你永远要失去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而且得与失的衡量标准也会改变,没有人能确定何谓真正的“得”,何谓真正的“失”。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定律。所谓边际效用,就是一个东西的价值,和数量相关。 例如,水虽然是人的必需品,但因为水很多,所以价值很低;黄金虽然不是必需品,但因数量稀少,所以价值高。但是,当你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时候,你会用所有的黄金去换一杯水。 这时候,第一杯水的价值变成无限大,但是第二杯水、第三杯水……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 所以20岁的时候,你会拿健康去换金钱,因为这时候,健康取之不尽,金钱却很匮乏,健康的边际效用比金钱低。 等到60岁,你会付出所有的钱,只为了多买一些健康,因为此时你已赚得足够的金钱,而健康却是如此难得,金钱的边际效用要比健康低多了。 了解了这个道理,舍弃得失就不会这么困难,因为,当时空、处境、条件不同了,得与失可能完全相反,还有什么好斤斤计较的? 接受命运,还能让你在人生的过程中,可以更宽容。 因果是存在的,你在人际关系上越愿意宽容,果报越常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在你最需要时,助你一臂之力。 不接受宿命,才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能够坚持到底,保持竞争力,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 不接受宿命,也使你对人间抱持感恩之心。 因为,当你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时,是在影响别人,也被别人影响的交互作用之下。只有感恩,才能让它良性循环,让心与心的连结更为紧密。 我把我的造命观写成四句偈:

保持竞争力,舍弃得失心; 常怀感恩意,不忘世间情。 我认为这才是中庸而均衡的人生所应抱持的态度,任何一句都不应偏颇或忽略。保持竞争力,你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舍弃得失心,你才能让心灵平静,不斤斤计较一时的得失;常怀感恩意,让人与人更宽容相处;不忘世间情,才不失去生而为人的基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