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雄霸商界秘籍之世界商道》
到此为止,郑坚江共花了一个星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精彩漂亮的商业投资。不仅迅速地为四家国有企业的三角债解了套,而且自己还抓住了发财的机会。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机会,经过几个回合眼花缭乱而又迅速无比的利益整合,变成一桩大生意,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通盘谋划巧妙运筹以智生财的例子吗? 借张家的米,李家的锅,王家的柴禾,做好饭卖出去,不但让大家饱餐一顿,还能额外赚一笔。这奇思妙想是智慧,是创新。能为“无米之炊”的才是“巧妇”,商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巧商”。 其实,这种连环运作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中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在杭州任地方官,当时西湖的很多地段都已被泥沙淤积起来,成了当时所谓的“葑田”。苏东坡多次巡视西湖时,反复考虑如何加以疏浚,从而再现西湖的秀美风采。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从湖里挖出的淤泥无处堆放的难题。 有一天,苏轼突然想到,西湖有三十里长,要环湖走一圈,恐怕一天都走不过来。如果能把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那不是很好吗?这时他又想到,在挖掉葑田之后,可以召募农人来种麦,种麦获得的收益,便可以作为整治西湖的资金。这样一来,不仅疏浚西湖有了钱,挖掘出来的淤泥有了去处,西湖附近的农人增加了收益,同时,西湖还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这样,既能便利来往的游客,又能增添西湖的景点和秀美。事后证明,这项工程一举数得,真是高明之至。

苏东坡的做法,是一种统筹兼顾、通盘谋划的考虑,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属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只要人们稍微地变换一下思维角度,就可以把很多事物联系起来。作为商人,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一环紧扣一环,思考逐步前进或深入,从而引发出新的创意来,自然也就达到了连环生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