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雄霸商界秘籍之世界商道》
多数人不去做的事情,并不等于不能赚钱。如果能像渡边这样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就能赚取更多的财富。当然,这需要动脑筋,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里面隐藏的财富,更是高明商人的必备素质。 做生意不能随大流,否则难以赚到大钱。有句格言说:“假如所有的人都向同一个方向行走,这个世界必将覆灭。”1985年秋天的时候,呼拉圈突然风靡全球,几乎人手一个。制造呼拉圈并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要多大资本,于是许多人争相投资,当时确实销路很好,一进货就卖光,供不应求,许多人因此赚了一笔。然而不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突然间不流行了。许多厂商不知道,还拼命制造,结果退货如山,又纷纷倒闭了。这都是不知随时势应变盲目跟风的恶果,商界中人值得引以为训。 上海中路集团的老板陈荣做生意不盲目跟风,在众行之中求反行,结果获得了巨大财富,身价过亿元,上了《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 陈荣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曾经当过工人。1984年,他用在10年中积攒的2000多元,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个小服装厂。6年之后,在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上,他成功地使1000万元投资增值到了1亿元。1995年,保龄球运动在国内成为时尚,他抓住时机,成为了国内最大的保龄球设备供应商。 陈荣把市场看作是满地抢不完的钱,他的高明之处是不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去“抢钱”,而是变着法子去“抢钱”。当别人意识到这一点并跟上来时,他已经买了一辆自行车去“抢钱”;当别人骑上自行车时,他已经开着汽车“抢”了成堆的钱;然后他又先人一步坐上了去“抢钱”的飞机。 当陈荣得知关于“证券、股市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的消息时,他立即意识到:股票,这个曾在上海消失了40年的东西,它将为当代出现一批巨富提供历史性的机遇。股市的动荡与大起大落,决不亚于人生境遇的悲欢。听消息、看行情,一会儿涨到天上,一会儿跌到深渊;忙进忙出,年头忙到年尾,结果陈荣发现是在给证券公司打工。
![第23节:在众行之中求反行(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71386987440.jpeg)
陈荣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管他什么“基本面”、“技术面”,不跟别人走,自己独立思考,分析行情,以不变应万变。中国的股市之初,一是靠政策,二是靠股民的心理素质。许多人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就乐晕了头,盲目跟随;而一遇到熊市时,就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在这两方面陈荣自觉把握得较好,陈荣曾两次在股市走高达1500点的时候,毅然决然抽身而出,冲出了狂热的股民的重围,独善其身。 经商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众多的经商之路中,与众不同才是高明的选择。善于捕捉财富的人懂得往人少的地方去,如果某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那岂不意味着这里所有的财富都属于你一个人吗?2?在热门之中爆冷门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现在的“热门”,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冷门”;现在的“冷门”,可能就是以后的“热门”。所以,作为商人,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日本人有一种独上高楼的经营模式,其本质上就是做“冷门”生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总是跟着热门产品转,哪种产品好销,就跟着做哪种产品的生意。其实,这种做法不是上策,你争我夺的结果,必然是大打价格战,甚至使企业元气大伤。一些高明的企业家和经营者,往往独辟蹊径,做“冷门”文章,尤其是在热门之中爆冷门,把大众化的生意做成“独家生意”。 1980年3月,24岁的孙正义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回到日本,从银行筹措了1500万日元,在博多租了一间房子,摆上3张桌椅,雇请了两个人,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孙正义说:“这个公司的任务,就是为我应当干什么样的事业进行调查研究,我要寻找一项别人没有干过的事业。” 这个小公司的活动完全是支出,没有半点经济收入。这期间孙正义在开展市场调研方面不惜工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他紧盯着市场发展动态,搜集着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唯恐漏掉任何一个发财致富的机会。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分析研究大量的信息资料,终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热门”之中的一个“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