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过去,“掌柜的”与东家是“君臣”关系,“君臣有义”。东家是君,是领导者,是店铺商号的所有者;“掌柜的”是臣,是接受委托、有权有责的管理者,他要忠诚于“东家”,要恪尽职守。另一方面,“掌柜的”代表商号店铺,在与客户打交道或者与同行交往时,就要恪守五伦关系中的“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诚信无欺,以礼相待。如果有“掌柜的”对东家有不忠诚或者忤逆的行为,他就会为整个业界所不齿。同理,如果“掌柜的”或者是他所代表的商号,在商业行为中有悖“朋友有信”的原则,他个人以及商号的牌子就砸了。 孝是德之本。孝亲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职业生涯。 为什么大家对“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恪守得那么好? 答案也简单。《孝经》说:“孝,德之本也。”孝,是五伦关系的原点。 人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报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所说“亲亲为大”的道理。《弟子规》是一本童蒙养正的经典,教我们做人“入则孝”。一个真正懂得孝亲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心,诚敬心,也会形成重恩义、重情义、重道义,而非惟利害、惟得失的价值观。对父母孝敬,对兄弟亲爱,对他人才会自然生出敬爱之心,“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这也是古人所说“忠臣出孝子之门”的道理所在。
![第12节:企业忠良(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70166756048.jpeg)
上面说的,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对人的感恩心从感父母的恩德生起;对他人的仁爱心也是从爱敬父母开始。之后,这般情怀延伸,对他人、对事业、对团队、对民族、对国家存爱敬,存诚敬,是水到渠成。 还有,真正的孝亲,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身,就是奉养父母,照料父母的生活;养父母心,就是要时刻关照、体恤父母的心;养父母志,更是立身行道,为父母增光。人在力行孝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美好品德,除了感恩、诚敬之外,还有仁爱心、责任感、洞察力等等。 现在对企业来说,客户是“衣食父母”的说法很普遍。其实这包含了对客户的感恩心,渗透着孝亲精神。只是平时这样的口号更多停留在纸上、墙上、嘴上。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并落实这句口号,他的职业态度就称得上真正的敬业了。 吉林亚泰集团一位年轻员工,原来在公司从事采购工作。后来公司成立吉林大药房,他被调去做送药员。开始,他感到有些落差:以前是别人看他的脸色,而现在自己要看别人的脸色了。 在后来的送药工作中,他看到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接到他送去的药品时,很感激,很欢喜,他开始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因为这位年轻人对父母很孝顺,他蓦然觉得,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亲母亲。“满足衣食父母的需要,为顾客提供亲情服务”这句话,不再是口号,而是他在自己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了。 这位年轻人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亲人,每一次服务,都努力尽一份儿女的责任。每次听到顾客的赞扬,感受顾客的快乐,他都能升华出对工作的那份敬意,增加一份对工作意义的体味。 他后来感叹道:我不是一名送药员工,而是父母的儿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父兄,就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好。这是《弟子规》的教诲,这位年轻人没有学过《弟子规》,但是由孝亲而生出的爱敬之心,用在了顾客身上,也和经典的教诲相契合。有了这样职业态度的年轻人,他的职业生涯就会有踏实的未来。后来他被单位送去进修学习,之后被安排做管理工作。 这位年轻人职业履历的改变是结果,由孝亲而生发的诚敬态度是原因。有因才有果。 敬业始于孝亲。无论我们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服务别人。如果我们能够把服务对象当作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做孝亲的心来为顾客服务,工作会做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