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上海的一位企业家跟我讲过他的一次经历,一次从尴尬到圆满的经历。 山东几个大企业的老总到上海同他商谈投资事务,约定第二天9:30在他的公司总部会晤。他对这次会见极为重视。因为晚上有其他应酬,回家比较晚,他怕第二天起不来,就对了闹钟在早8点,还把手机定时叫早,做了双保险。可是,第二天早上,他一觉醒来,已经过了9:30了——闹钟和手机的铃声他居然都没听见。 他赶紧爬起来,给秘书打电话。秘书说,客人已经等在会议室了,不过我跟客人说您已经在路上了,但是因为塞车,所以可能会晚到些。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公司时,已经十点半多了。 进入会议室,他发现里面的气氛十分凝重,每个人的脸色都很不好看。毕竟,客人都是上市公司的老总,都是重量级人物,一个多小时的“冷遇”肯定无法忍受。 这时,他没有打招呼,而是站在客人们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诚恳地说:“我不能向各位撒谎,我不是因为路上塞车迟到,是因为我没有听见闹钟叫早,起床晚了。迟到已经让我对不起大家,如果再编理由撒谎,我就是错上加错了。实在对不起大家!”说罢,他又向客人们深深鞠躬。 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客人们都很感动,因为他作为业内一个领袖级人物,能这样谦卑地面对大家,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次会见成为双方合作的契机,客人代表的几家公司后来成为他公司的股东。

他的行为,应验了西方的一句谚语: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钢板的码放方式说明了什么? 如何真正地“信”,我们也需要体悟“信义”这个词的涵义。 孔子就谈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合乎道义本分的话,才可以认真去做。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作出承诺后,如果发现承诺的内容本身存在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这才是真正的“信”。 《弟子规》讲到“谨信”,是指要谨而信。没有言行的严谨,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作风,容易造成轻诺寡信的局面。即使你不是有意欺骗,但言行不谨,信就得不到保障。 一个日资企业在上海一带寻找下游的合作伙伴。这个企业的负责人在寻找钢板加工企业的过程中,考察了3家企业。这3家企业,都是用宝钢公司生产的钢板。第一家,材料码放整齐,钢板之间还用标准的木条间隔着;第二家,也是上下码放,但没有第一家码放得那么整齐;第三家,则是随便堆放在工厂院子里。第一家,钢板利用率是几乎100%。第二家利用率则是90%至95%,因为,上面的钢板时间长了则有些变形,利用率就降低了。第三家利用率只有70%左右。 日资企业出了一个报价,然后来选择诚信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他会选择哪一家企业呢?最终,他选择了钢板码放最整齐的那家企业。他的分析正是出于谨而信的考虑:只有工作中有严谨的行为习惯,合作中做出的承诺才能有履行的保证。 循理而行之义 孔子观水时,说到水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意思是说,水流向下,随圆就方,好像遵循准则和法度。 的确,水总是以谦卑的姿态向下流淌,随处遵循河道划定的准则而行,水涨水落依据自然季节的法度而为。这种品格,与圣人们倡导的“义”十分相合。 “义”的繁体字为“義”:下面是“我”,上面是“羊”。我谓己,羊在古代有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事之宜曰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是义,天理、正路、准则、法度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