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孔子是变化哲学的鼓吹者,他用水来巧妙地描述变化的无时不在: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孔子告诉我们,当你在河流中洗足,只要你把脚抽离水面后再插入水中,哪怕只有一瞬间,脚下的水已经不是以前的水了。 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会永远不变,那么,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布莱尔总是用一句话回答:“很简单,世界变了,而工党没变。” 不过,变化往往是令人恐惧的。像“金融大鳄”索罗斯这样坚忍不拔的强势人物,面对记者问及“你最害怕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害怕不确定性。 的确,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恐惧并且不愿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因为不确定性有时会给我们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它往往会像一个不速之客,在我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 可是,变化是永恒的,恐惧和回避只能使个人或企业被历史抛弃。1997年,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代表已经在野20年的英国工党赢得大选后,不断有人问布莱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英国工党一直在野?”布莱尔则总是用一句话回答:“很简单,世界变了,而工党没变。” 那么,如何面对变化?这实在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话题。但是,水却教给我们一个合理应对并战胜变化的简化原则——因势随形。 要做到这一点,公司内部的管理策略和外部的市场策略,需要如水一般具备足够的柔性特征,因为过于刚性的策略是无法适应未来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水能够以柔弱胜刚强,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商业领袖深刻意识到柔性策略的必要性。李嘉诚阐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商业架构的灵活制度要建立于实事求是、能有自我修正挽回的机制(Check and Balance)上面。我指的不单纯是会计系统,而是在张力中释放动力,在信任、时间、能力等等范畴建立不呆板、能随机应变的制度。”

在韦尔奇来华与中国企业家对话期间,曾有一位中国企业家同他谈起自己的企业有10年的长远规划,并在规划的范畴内制订了3至5年商业计划。韦尔奇听了以后笑起来,说:“3到5年的计划?太长啦!我认为1年都足够长了,因为市场时刻在变化,你必须随时调整你的计划,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变,一要快变,通过快速变化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组织、观念、经营模式和人的变化;二要善变,在变中找到机会。 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刘积仁博士是我国IT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91年,从3个人、3万元钱、3间教室起家,刘积仁开始了东软发展史上的创业故事。如今六千多人的规模,二十多亿元人民币的年营业额,已使东软成为国内良性发展的最大软件企业之一。 刘积仁所在的软件与服务行业并没有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产品品牌。他偏居东北一隅,业务主要是外包和解决方案,以及没有自己品牌的通用软件产品,这与用友、金蝶和金山等走的是两条路。许多初创的软件企业小有成就,一般就要提出做“中国的微软”,但东软是一个例外。 刘积仁在2001年的时候,曾在东软总部对我和单位另一位同仁侃侃而谈,谈东软的变化,谈东软的战略目标。 他说,东软并没有想做中国的微软什么的,非要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因为这不切合实际。没见过IBM有自己的软件品牌,但他们在IT服务市场上同样强大。 如今的东软正按照当初刘积仁的构想发展着,不仅在国内业务上跃居同行业首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近年来,公司外包业务居行业首位,2005年达到了6270万美元。 行业专家评价说,如果说东软今天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话,那么创新务实的发展战略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与时俱进”这句话,最适合用于IT领域了,如果一个软件企业与“时”相悖,活都成问题,更别奢谈“进”了。“变”对软件企业来说是一种生死挑战,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变,一要快变,通过快速变化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组织、观念、经营模式和人的变化;二要善变,在变中找到机会。 东软起家时国内软件市场空间并不大,当时东软主要是为日本企业做外包。虽然东软当时没有将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但也一直没有忘记中国未来的软件市场。当东软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获取较高的利润之后,开始关注国内投资,先后将业务延伸进入了电信业、电力业、保险业和医疗业,这样公司由零打碎敲地进入,到系统地布局规划。最后东软将自己定位于刘积仁所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