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领导选人用人之道》
落一叶而知秋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无不见出其人的学识修养。同样,通过研究某人具体的设计用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能品析出其人的胸怀韬略。此种见识便是人们常说的,落一叶而知秋,饮一瓢而知河。 一位君主有一次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连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 “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大人您的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到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别人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邀功无疑。”
![第49节:落一叶而知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63763563756.jpeg)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人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文子也因看人准而躲过一难。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此种推断应该颇有道理。 战国时,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乐羊竟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魏王的做法不能不说相当明智。 也是战国时,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原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孟孙能如此选人用人,确有知人之明。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据观察对方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由此及彼得出结论。因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