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同于其他行业的“名牌”,但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名酒”两个字承载着白酒产业历史发展的印记,作为白酒行业特有的历史产物,又体现了行业行政与市场双轨制下的时代特色。在白酒行业里,“名酒”名分已在无形中织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网,“网内”和“网外”景象各异,网内的白酒,由于头上多了一道在消费者心中无法割舍和磨灭的光环,轻松凭借优良的先天的基因,就能成就品牌的辉煌。网外的白酒,由于缺乏“名分”背书,前进途中的每一步,都不得不打起精神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如今,名酒效应还在逐步放大,名酒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凸显。无论从企业销售规模、香型资源、地域范围还是档位结构,都体现出名酒不断垄断行业发展命脉的特点。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白酒迅速挺进名酒时代。
![六星单速 要不要强化 名酒不要单一化](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64868590909.jpeg)
销售规模层面:随着行业整合力度的增强,原有的普适性、需求性增长逐步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挤压式增长阶段,行业分化加剧。从销售规模上看,2012年已经有6家企业进入百亿阵营,分别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汾酒”、“郎酒”,它们几近占到行业整体销售比重的20%。已经制定百亿目标,并即将进入百亿军团的企业还包括“古井”和“西凤”等。百亿,已经成为名酒区别于其他白酒企业的重要分界线,而50亿也已然成为众多区域性名酒谋求更大发展的分水岭。从这些引领百亿的企业代表来看,无一例外都是传统名酒企业。 香型资源层面:白酒行业的主流香型包括浓香、酱香、清香等,如果仔细研究每一种香型载体背后的大佬,便可以发现名酒在主导着主流香型资源,浓香中的双雄——浓香大王“五粮液”、浓香鼻祖“泸州老窖”;酱香中的双龙——国酒“茅台”、酱香典范“郎酒”;以及清香老大“汾酒”。后来者,很难成就或超越名酒香型资源的高度。纵然他们背后一直有很多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但仍无可撼动这些名酒品牌的地位。名酒企业还通过品牌延伸,不断加大多香型资源的占位和垄断,留给非名酒企业香型突破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地域范围层面:从白酒产地布局来看,我国白酒产地主要由长江白酒带、淮河白酒带和华北白酒带构成,这三大白酒带共涵盖了白酒90%以上的品牌和企业。虽然主要白酒带中白酒企业众多,但真正能够具备影响力的仍然是名酒企业。长江白酒带以四川六朵金花和贵州“茅台”为核心,影响力覆盖全国;淮河白酒带则是在以“洋河”和“古井”为双重驱动带动下,与长江白酒带分庭抗礼;华北白酒带则是在名酒“汾酒”的引领下,带动区域内白酒企业匡复清香天下。 档位结构层面:在行业调整及国家政策的作用下,次高端、中高端白酒将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高端消费受到抑制带来的消费转移,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费结构的变化,白酒的档位阵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可不管如何变化,1,000元以上高端阵营中仍然是“茅台”、“五粮液”的天下,300~1,000元价位仍是名酒的世界——“洋河”、“汾酒”、“郎酒”等名酒分享次高端和中高端扩大化带来的的市场“蛋糕”;100~300元之间能够行走于全国化道路的仍属名酒品牌,区域性白酒寥寥无几。 行业向名酒集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名酒”并非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单一的充分必要条件,从优秀名酒企业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持续创新和持之以恒”的影子,它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充分条件,这才是名酒企业一直领跑行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