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领导选人用人之道》
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则表现在他所采用的用人标准。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用的人,就可以推知他的用人哲学。 那么,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才是比较合适的呢?当然这样的标准是不一而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普遍要注意的问题是: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平淡的人多半是聪明的人,这种聪明是一种大智慧,有着无限的蕴藏能量。而聪明的人却未必平淡,所以这种聪明也至多只能称其为小聪明。作为管理者,当然更倾向于选用聪明的人,这样办事才比较有把握。 但是,并非所有聪明的人都能甘于平淡,若是聪明人不能平淡,就很容易偏执一端,并且只要稍有不满,便兴风作浪,弄得管理者苦恼万分。 管理者一定要避免这样的人。一般说来,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妒忌别人的出色才能,相反会十分欣赏和赞同别人的长处。对于表现良好的人,也能非常乐于向他学习,并且诚心诚意地接纳他。若非平淡中和,恐怕很难达到这种地步。 战国时齐国的贤相蔺相如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老将廉颇的故意刁难,二人终于成为刎颈之交,这将相和的故事遂被传为千古美谈。这和蔺相如平淡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心胸宽广的人,才会谦虚。因为这份谦虚,他才会多问,多学,多看,多听,通过如此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知微也知显,知柔也知刚,知外也知内,知己也知人,从而成为真正的全才,彻底摆脱偏执一端,眼光狭隘,见木不见林的弊病。 如果说稍有点聪明的人被称作“英雄”的话,那么平淡的人就应该被称作“君子”。求才若渴的管理者,一开始也就会很重视各路“英雄”,但是精明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君子”。因为管理者要知道“平淡”的重要性,就会明白“君子”比“英雄”更具持久性和耐力,英雄好比是个短跑运动员,而君子则是长跑的最佳人选。管理者要具备看重“君子”之道而舍弃“英雄”主义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具备这种原则,然后从平淡中见聪明,从平凡中见伟大,从实际研判中增进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管理者就独具慧眼,便可以判明真伪。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凡是聪明而外露的人,多半不是真正的聪明,至少缺乏平淡的素养,这种人也许会办成一些小事,但是却成不了真正的大事业。

所以说,管理者的用人标准在于中庸,中庸即平淡,平淡者是真味,尤其不要被形形色色的专家所迷惑,真正的中庸之道,在于博而又能专,而非专而不博,此就是“全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