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领导选人用人之道》
择人用人要看“硬件” 发现真正的人才不能“纸上谈兵”,关键要看的是其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说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其意是“事实胜于雄辩”,但笔者以为理解为“行动比语言更重要”更恰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便顿生一计,让其人到下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员工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员工,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时,领导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事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考察的对象,如果干得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与运用谋略比较起来,后者更注重于识大才,而前者可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极强,领导者可以随心运用。 三国时,“卧龙”与“凤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但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公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委任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求得贤才。 现实中,委之政事来察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自己有足够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还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他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所有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这是外资企业,领导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员工,但招聘的领导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三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把那个车间弄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领导是聪明的,他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好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他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你去走一着,能与不能自然就反映出来。 真金不怕火炼,真才不怕检验。如果是人才,在领导者赋予的重任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为人所识;而在领导者方面,通过让下属办事,从而知晓其才能的大小,进而判断该让他们干什么事。委以责任,既是领导识人艺术的体现,也是领导识人用人的关键。要不为市场上种种的“人才”所蒙蔽,领导者何不试试“委以责任”这把“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