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经济学界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私营、MBO,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民营化的讨论已经甚嚣尘上,虽然其中的观点与理论多有争论,除了涉及具体改制的市场化路径与方法的设计之外,更多地涉及到要不要进行改制及私有化的决策层面,甚至许多理论研讨的个案曾一度演变成为相互的攻击和谩骂。国务院国资委的沉默多多少少被理解为对这种趋势、方向、措施的犹豫和难以决断,因而对于国有企业走向何处,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各种版本改制故事,一方面大量的国有资产在故事的策划和表演中流失,另一方面这许多故事的导演者和监管者也相互例证,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理论和方案设计却广为那些实践者们贻笑,也会成为另一些失败者的借口与托词。
无论决策层还是理论界,一致认为国有企业的机制及形势已处于经济危局之中,已经不能够继续实现和促使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从而创造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一样存在如何获得长久经营和永久盈利的难题, 大多数学者倾向认为私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盈利能力更加强大和灵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也在走上国有企业亏损、破产的旧轨迹。私营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现出一种表象,他们不断聘请职业经理人,高学历的求职人士,然而,却不知如何使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来促进公司的发展和经营。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应当确立符合市场环境和商业规则的公司治理制度比资产社会化、私营化是一个更为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