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月刊》2003年第9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摘要]国际生产的全球性扩张日益促进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在地理区位上的聚集,但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产业及公司职能机构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聚集又有明显的不同。充分理解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的因素,重视产业群的培育对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区位配置选择的重要性,对制定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有效战略及政策非常重要。
[关键词] 跨国公司,区位聚集,特点,原因,启示
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聚集化的特点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张。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总额分别为0.203万亿美元和0.233万亿美元,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总额分别增加到1 .27万亿美元和1.15 万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5.26倍和3.94倍,其中1991年到1995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15.8%,1996年到200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1%和36.7%。由于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和一些世界级大型跨国公司股票价值在证券市场上的大幅度下跌,2001年国际直接投资有所下降,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总额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51%和55%,分别为0.735万亿美元和0.621万亿美元。但从长期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来看,特别是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生产技术进步以及跨国公司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可望在近期得到恢复。
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的生产扩张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完成的。根据UNCTAD在2002年9月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到2001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约为6.5万家,其海外分支机构约为85万家,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创造了5400百万个就业,而1990年只提供了2400百万个就业;2001年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达到1.9万亿美元,比当年世界出口总额高出二倍多,而1990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与当年世界出口总额几乎相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由1990年的1.7万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6.6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销售总额占全球GDP的1/10和世界出口总额的1/3;如果把与跨国公司有非股权安排(国际分包合同、许可证及合同生产等)关系的一些分支机构包括在内,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占世界经济指标的比重还要提高。可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的主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国际生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扩张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经营策略,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聚集化,即倾向于将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相关的其它企业聚集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在国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海外分支机构的地理区位聚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
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跨国公司聚集的地区分布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区位聚集的特点。目前全球排名前30位的东道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95%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90%;排名前30位的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总量和存量的99%以上,而且这些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主要聚集在少数工业化国家。按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来看,全球最大的100家的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90%都聚集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看,跨国公司总部在母国地理区位选择的聚集化也非常突出。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的1/3)的总部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而且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都是聚集在这些国家内部的某几个数地区。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法国的11家跨国公司中有10家跨国公司的总部位于巴黎,英国的7家跨国公司中有6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伦敦,日本的18家跨国公司中有5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东京;奥地利有1617家跨国公司,45%的跨国公司总部都位于维也纳;在瑞典,2/3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都云集在斯德哥尔摩,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涨。总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接近政治、经济、管理和金融中心,人均收入较高,能够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技术创新活动频繁,科研院所云集,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
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目标来看,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在地理区位选择上也有聚集趋同的特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伊利诺斯和新泽西等五个州是吸引海外跨国公司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州,仅这五个州就占美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日本东京周围云集了在日本投资的海外企业总数的4/5,占日本吸引海外投资企业销售总额的90%;在奥利地,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企业都云集在维也纳,它们占全国吸引海外投资企业资本总量的57%和海外投资企业就业总量的51%。这种地理区位的聚集化在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也有相同的趋势。在中国外资存量主要集中在沿海的12个省市,广东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外商投资企业聚集化程度最高的是巴西,其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云集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
2.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
全球自由化浪潮对跨国公司生产布局带来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向心效应(Centripetal Effects)和离散效应(Centrifugal Effect),但生产布局的向心聚集还是离散分化主要取决于产业的性质。
从产业总体趋势上看,跨国公司在第三产业和高技术密集行业的地理区位聚集化程度最高。从1998年到1999年,服务产业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入存量的比重不断上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到42%和6%,而且这一趋势在许多国家仍在继续,这极大地促进了跨国公司在金融服务、电信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加速了这些领域私有化的进程;而且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如后台服务、软件设计、通讯传呼、远程数据接入服务等,仍有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空间,因此,跨国公司向服务领域聚集反映了资本以自由化为基础、以新服务领域的出现为契机而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调整,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这种聚集化趋势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将持续。
从生产行业内部来看,跨国公司在高技术密集行业中的国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化程度高。以代表不同技术水平的六个产业为例(见表1),即高新技术领域的半导体与生物产业、中等技术领域的汽车和电视产业和低等技术领域的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产业,可知生物产业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聚集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其次是半导体、电视、汽车和纺织服装,食品与饮料的聚集化程度最低。生物行业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排名前3位的东道国所吸引的外资就占该行业利用外资总额的62.7%,而食品饮料行业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排名前3位的东道国吸引外资占该行业利用外资总额的28.7%;生物行业跨国公司的169家海外分支机构分布在28个国家,而食品饮料行业跨国公司的4450家海外分支机构却分布在101个国家,几乎遍布全球。总之,技术水平越高的产业,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区位聚集化程度越强。
表1:不同行业(按技术密集程度来分)地理区位的聚集化程度
资源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 Promoting Linkages. PP 68
3.跨国公司在不同公司职能机构上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聚集
跨国公司在不同公司职能机构上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区位聚集化程度取决于职能机构的性质。
(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大型跨国公司将管理职能按地区分开建立海外地区总部,它承担重要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并在特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来保持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勾通,适时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进行互动交流。目前跨国公司在地区总部的设置上呈现出很强的地理区位聚集化趋势。在美洲,以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为例,1999年日本跨国公司在美洲的海外分支机构总共有5035家(见表2),其中承担地区总部及管理功能的公司有1083家,但仅在美国的地区总部就有897家,占地区总部总数的82.8%,其次是墨西哥(57家)、巴西(53家)和加拿大(39家),其它国家共有地区总部37家,也仅分布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
表2:日本跨国公司在美洲的分支机构按职能分布情况(1999年,单位:家)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 Promoting Linkages. PP 80
在亚洲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也十分明显。成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200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共有855家,其中美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就有212家,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127家,英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81家,中国大陆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69家。1996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共设立了200家地区总部,仅在2000年就有20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如3M、ABB、BMW、Caltex、Compaq、GM、IBM、Motorola、Nokia、Hilton、Matsushita、Philips、Retuers、UPS、Johnson Controls等著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战略对东道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使东道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管理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并在国际投资社会中取得了的良好国家形象。
(2)跨国公司R&D中心的区位聚集。R&D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投资的重要活动之一,它对跨国公司海外重新配置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就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设立的国家数量来看是日益增加的,1985年跨国公司只在26个东道国设立了R&D及设计中心,而现在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的东道国却增加到45个。但R&D中心的地理区位聚集程度却十分强,主要集中在少数工业化国家。如1999年日本的跨国公司在美洲共设立了650家R&D设计中心(见表2),其中580家R&D中心设在美国,其它70家R&D中心也仅分布在巴西(40家)、墨西哥(26家)和加拿大(4家)等四个国家;再如,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R&D中心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四个国家和地区。
就跨国公司R&D中心在一国内部的地理区位聚集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在美国设立的R&D中心2/3都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密歇根、新泽西和马萨诸塞等四个州,在英国设立的R&D中心主要集中在英格兰的东南部。其它国家和地区R&D的设立也有相同的聚集化趋势。
总之,跨国公司海外R&D设计中心区位聚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中在能为技术创新提供特殊资源的地区,即能提供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的地区,一般总是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倾向集中在有创新精神企业密集的地区。
(3)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区位聚集。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聚集是不同的。总的说来,资源追求型的跨国公司主要聚集在资源所在地,市场追求型的跨国公司多聚集在目标国市场容量较大的地区,而效率追求型的跨国公司主要聚集在与其相关产业或互补产业密集的地区。而且跨国公司的不同生产环节聚集程度也一不样,简单的生产组装和包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技术密集型核心部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典型的代表是半导体产业,其生产链从美洲、欧洲、以色列到东南亚依次分布。总之,当每个地方的生产环节都有很高的生产价值且有巨大生产产量时,这种按生产链分布的全球生产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对于比较“笨重”的产品或是没有规模经济的产品来说,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安排就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
(4)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营销和销售的区位聚集。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市场营销和销售机构的地理分布倾向于接近最大的消费中心,特别是把产品销售给中间商而不是最终消费者的营销和销售公司来说,在东道国则更倾向集中在地区性或全球性采购公司比较密集的地区,呈现出市场营销和销售中心的区位聚集。
二、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聚集化的原因分析
尽管接近自然资源、目标市场、廉价的非熟练技术工人等传统因素对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区位的选择仍然起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地区联系性的增强,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却日益在下降。目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区位选择日益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使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强的专业化分工而不得不寻求最有竞争力的地理区位,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生产区位布局和生产环节的区域配置时有更多的灵活性,主要得益于国际投资政策环境的有利变化。1991年到2000年,各国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共有1185项改变(见表3),其中1121项政策(占投资政策改变总数的95%)改变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2000年有69个国家对直接投资政策进行了150项改变,其147项是对外商投资者有利的;2001年有71个国家对直接投资政策进行了208项改变,90%以上的改变有利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双边投资协定方面,2000年有97个国家签订了158项双边投资协定,到2001年双边投资协定达到2099项;同时,全球还达成了67个新的双边税收协定,这些协定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选择提供了灵活性、自由度和制度保证。
表3:1991-2001年国际投资政策体系的改变
资源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2: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PP7.
2.聚集经济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技术创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生产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所有权优势,但技术创新也导致世界贸易结构与生产结构的改变,加剧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更关注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同时也比以住任何时候加强了跨国公司与其它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关系,导致聚集经济的出现,而聚集经济又与市场空间、生产要素、供应商、专业技术、科研机构和创新能力的供给等密切相关,目前聚集经济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追求的重要经济目标。因此,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在全球中的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不得不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在全球的区位配置,跨国公司必须根据东道国能否提供与技术创新互补的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科研机构以及能有效合作的供应商等因素来决定生产体系的全球区位选择。总之,聚集经济要求跨国公司布局海外生产体系时,必须考虑东道国能否提供与技术创新相互补的要素,主要是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政府的后勤服务能力、供应网络及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等,特别是这些因素聚集(Cluster)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日益成为决定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
3.产业群“区位品牌”(locational brand names)的培育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既然跨国公司日益将聚集经济作为直接投资区位的决定因素,区位品牌的培育对吸引跨国公司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一些国家通过大力实施第三代投资促进政策(第一代是友好市场准入政策,第二代是国家营销政策,第三代是特定目标政策),针对特定跨国公司对区位产业聚集的特殊要求,政府通过建立工业园、科技园等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特别是将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移入特定区域范围内,培育有利于提高本国核心竞争力的特殊产业区位聚集,这种战略对资本的凝聚以及国家地区品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剑桥的硅谷、斯德哥尔摩的光谷、印度的孟买和北京的中关村等都已经成为著名产业群的“区位品牌”。因此,为了寻求更多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都在追求充分利用产业群的动态优势,进入了产业群,跨国公司就能增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资本,增加跨国公司现有的或未来的动态竞争优势。总之,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更多地取决于本地产业群的区位品牌。
总之,国际生产地理区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产业组织和政策等因素的动态变化。尽管这些因素长期相关,但今天这些要素的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影响跨国公司地理区位选择的新的力量。
三、启示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聚集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生产扩张中追求新的动态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聚集经济和产业群已经成为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因素的改变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提出了严重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日益面临被边缘化于动态的国际生产体系扩张之外的风险,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有满足吸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新要求的能力。因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仅靠国内投资市场对外开放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聚集经济的发展,通过当地有吸引力的各种优势资源的区位配置来建设产业群,特别是要重视产业群区位品牌的建设,吸引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不同生产环节来投资。
当然产业群“区位品牌”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一国不同管理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否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家福利整体上的损失。一般说来,本国国内有前途的产业和熟练技术工人的聚集,是吸引外资最为基本的“投资产品”,产业群区位品牌越有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就有可能越多,也越能加强本国核心竞争力和国内产业的动态优势,进而促进本国有前途企业活力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Gianmarco, Ottaviano, Takatoshi, Tabuchi, and Jacques-Francois Theisse,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43, No.2. May 2002.
2.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2: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xporting Competitiveness. http://www.unctad.org/vir.
3.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 Promoting Linkage. http://www.unctad.org/vir.
4.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 http://www.unctad.org/vir.
5. The World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t a Glance: A Survey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Practices. http://www.unctad.org/ite/ipc/3.
6. Charles I. Jones,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8. New York.
7. Gerald M. Meier.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5.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