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新的基础设施类筹资额占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一些上市和筹资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它尽管占整个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它占股票市场的投资额的比重不少年份都占20%左右,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如说一些港口、航运、通讯、电力,这些股票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里,成为市场比较追捧的重要行业之一。企业债,特别是长期的企业债券也是基础设施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从1999年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管理之后其实主要就是为基础设施投资来筹资的,但是它占整个基建项目的比重不到2%,范围很小,发行的主体主要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能源、电信、交通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的是中央企业,或者是它的分支机构,有的是地方有政府背景的城市的投资发展公司。根据我们的《预算发》,地方政府是不能有债务的,所以它需要通过组建一些公司的形式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的贷款,一些经过允许的债券的发行。比如重庆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上海有久事公司、上海浦东发展公司等。2003年大概发行了15支债券,基本上都是用于基础设施的,都属于我们前面所讲的几种类型,但是它占的比重,发行额大概有358亿,占整个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非常小。
简单的做一个总结就是:当前的中国基础设施融资,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完全计划式的投资融资方式逐步转向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融资方式,从初级的完全的计划投资转向计划主导银行贷款配套的过程,现在初步具备了多元化融资的渠道,但是主导性的还是银行贷款,或者政府,或者政府背景的这些企业的投资,其他的一些多元化的,比如信托呀,债券呀,其他类型的融资形式,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银行贷款,它的比重占的越来越高,但其中蕴藏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而促使我们寻找新的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