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动向与对策



        21世纪初 , 为适应全球经营环境的变化 , 特别是面对经济自由化、技术变革和竞争加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跨国公司生产和研发的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 , 全球一体化生产和研发体系的脉络已经日渐清晰。加入 WTO 后 ,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突显 ,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进入了新阶段 , 其技术转移的动机和方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 对我国研发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动向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 跨国公司开始依据全球价值链 , 重新调整对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投入的策略 , 使其对华技术转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态势。

1.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技术转让步伐加快 , 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初期 , 一般只进行试探性投资 , 其技术转让多采用渐进式策略。进入 21 世纪 , 跨国公司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为了应对来自其他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和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的竞争 , 跨国公司改变了技术转让策略 , 将其对中国的技术投入与中国市场的开拓同步进行。一项调查显示 , 目前约有 60% 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中国采用了最近 3 年内的创新技术。随着技术转移步伐加快 ,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规模持续扩大 , 进而带动了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据商务部统计 ,2002 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 6072 份 , 合同总金额为 173.89 亿美元 , 同比分别上升了 55.7% 和 91.3%。其中 , 外资企业对外签订技术引进合同 3471 项 , 合同金额 134.85 亿美元 , 分别占当年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数和合同金额的 57.2% 和 77.5%, 而国有企业的这两项比值仅为 28.7% 和 17.8%。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索尼、惠普、三星、飞利浦等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的跨国公司都相继从母公司引进了大量技术。其中 , 摩托罗拉 (中国) 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高达 40 多亿美元的技术许可证协议 , 仅这一技术合同的金额就占当年我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近 1/4。

2.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由被动的技术转让转向主动的技术投入

 跨国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动向与对策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我国确立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动向 , 以期通过出让市场换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在这一政策目标下 ,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转让实行了一些强制性措施。2000 年修改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规定 , 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 , 国家给予使用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设备进口免征进口环节税等优惠待遇。但受制于国内市场发育状况及竞争环境 , 这些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 技术转让成为引进跨国公司投资项目谈判中最大的难题。加入 WTO 后 , 根据入世的相关承诺 , 我国取消了对外资企业技术转让的硬性要求 , 相应放宽了专利保护期 , 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 从而为跨国公司技术投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加之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 , 这些因素促使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由原有保守、审慎的技术转让观念逐步转向自觉的、系统性的技术投入方略。

3. 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日趋活跃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 随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 跨国公司掀起了在我国进行 R&D 投资的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联合利华、杜邦、英特尔、诺基亚、爱立信、松下、富士通等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了大型的 R&D 投资计划。目前 ,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已达 400 多家。从研发机构的行业构成来看 , 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商务技术、化工、医药、汽车、家电等行业。一项调查显示 , 电子信息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最高 , 达到了 41.3%, 其他行业依次为交通工具、一般消费品和化工 , 研发机构的比例分别为 23.1%、10.3% 和 3.8%。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这种行业分布格局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行业特征基本一致 , 同时也与我国各行业的人才储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有直接的关系。现阶段 , 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研发活动仍侧重于适应型和专用技术的开发方面 , 其根本目的在于直接面对中国市畅招募优秀科技人才、寻求研发资源等 , 但也已经有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其全球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如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不仅从事本土化的研发活动 , 而且更多的是为公司总部及其他海外分公司提供创新成果。总体来看 , 这些 R&D 中心的建立及其技术开发活动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整体水平 , 但也将进一步拉大内外资企业之间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的差距。

4. 跨国公司加强了与内资企业的技术交流及合作

首先 , 随着内资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 跨国公司不仅将内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 , 而且开始积极谋求与内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 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技术合作领域 , 近年来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结成了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 如三洋与海尔、飞利浦与 TCL 建立的战略联盟 , 朗讯与康佳合作开发手机技术 , 莲花公司与 TCL 共同开拓互联网业务等。通过技术合作 , 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有助于内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 , 实现研发的规模效应。其次 , 跨国公司将技术投入与中国相关配套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加大了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如法国米琪林轮胎公司为了提高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 , 在中国建立了具备国际标准和竞争力的供应商网络 , 参与了云南和海南的天然橡胶种植加工 , 与中国石化合作改善轮胎用化学品质量 , 并向山东和广东等地的车轮制造企业提供了技术协助。

5. 采取多种方式 , 强化技术控制

尽管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力度不断增强 ,但跨国公司技术控制的动机并未减弱。在进行大规模技术投入和研究开发的同时 , 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1) 设立独资企业 , 或通过增资扩股加强对合资企业的控制 , 以便于实行技术内部化策略。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宽 ,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方式。1997 年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开始超过合资企业 ,2002 年独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 60.15%, 在各种利用外资方式中第一次居于首位。另外 , 在合资企业中 , 部分合资企业的外方通过增资控股等手段 , 取消中方原有的研发机构 , 或把中方的相关机构置于附属地位 , 使中方技术发展受制于外方。

(2) 再从研发机构的投资方式和股权结构来看 ,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采取独资形式 , 如摩托罗拉在中国的 100 多家研究中心都是独资设立的 ,IBM、富士通、拜尔、英特尔、西门子、爱立信、朗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也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独资研发机构主要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 R&D 活动的控制等战略考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与我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 , 但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都提出了知识产权要求。

(3) 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跨国公司为了在中国市场上保持长期的技术领先优势 , 十分注重对专利的保护。据科技部统计 ,1996 年我国共进行发明专利授权 2976 件 , 其中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46.5% 和 53.5%。到 2002 年发明专利授权猛增到 21473 件 , 而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的比重则变为 27.3% 和 72.7%。

(4) 采取内部技术转让方式。2002 年我国 45% 的技术引进项目属于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让 , 同比上升了 15%。另从不同行业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情况来看 , 内部转让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其中 , 电子行业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让的比重为 95.64%, 机械行业为 82.44%, 轻工行业达到了 100%。

(5) 跨国公司通过向产业上下游延伸 , 将其在华投资项目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尽管跨国公司的重组活动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在中国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 提高本土化程度 , 但同时跨国公司以此加强了对中国产业的整体控制 ,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相关产业各环节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依赖。

二、增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效应的对策建议

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 , 跨国公司迄今仍掌握着全球 80% 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 是世界范围内国际技术交流最重要的载体。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后起国家来说 , 其产业成长和结构调整离不开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渠道。跨国公司进入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而 , 我国应在坚持自主创新基础上 , 积极创造条件 ,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 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并产生更广泛的溢出效应。为此 ,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情况表明 , 促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的动因既不是强制性技术投入措施 ,也不是各种优惠政策 , 而是国内竞争态势的变化。因而 , 一定的竞争压力以及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将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起到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为此 , 首先要培育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对手。一方面 , 通过引进同行业其他大跨国公司投资 , 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 另一方面 , 彻底打破内资企业跨所有制、跨地区、跨主管部门兼并重组的体制约束 , 完善企业创新体制 , 全面增强内资企业的竞争力 , 形成有实力的国内竞争群体。其次 , 应充分理解跨国公司的决策方式和投资战略 , 并为其提供完善的法规体系、平等的政策环境和宽松有序的监管体制。再次加紧制定《反垄断法》 , 防止跨国公司滥用市场力量和技术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

2. 提高技术辨识能力 , 改善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技术的谈判地位

对跨国公司来说 , 进入中国市场需要面对技术背景的巨大差异 , 并需要对技术做适应性调整 , 这势必增加了技术转让的成本。同时 , 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 在技术转让时安排的一些不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有限的技术辨识能力和谈判能力进一步放大。鉴于这两方面的风险 , 我国应建立全球技术创新和技术贸易的追踪机制 , 对国际技术贸易的交易方式、价格水平及附加条件进行动态比较 , 以便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做出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 , 合理筛选投资项目 , 在引资的技术谈判中做到有备而来 , 争取更有利的技术转让条件。

3. 吸引跨国公司开展集群式技术投入和研发活动 , 形成技术扩散的集聚效应

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为重点 , 为跨国公司创造完善的配套条件 , 吸引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知识高地的建设 , 从而增强跨国公司研发的协同效应以及技术扩散的力度和幅度。

4.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 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 为跨国公司技术扩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后 , 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同时 , 加大对国民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 逐步建立起面向产业成长和技术进步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一方面 , 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 扩大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 ,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 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从而为未来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和制度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0653.html

更多阅读

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与治疗前景展望5 公司前景展望

二、肿瘤转移抑制蛋白——抗癌治疗新希望cyq 发表于 2010-11-29 16:11 |来源: | 阅读肿瘤转移抑制蛋白(Metastasis suppressorprotein)能够在肿瘤转移的多个步骤中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步骤包括肿瘤细胞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及淋巴系统并在其

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2-12 13:24:00 ]作者:张凤海 侯铁珊编辑:studa0714摘 要: 对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概要提炼出各

“美国式承诺”:对华高科技出口“松绑”效果待查

     美国企业游说,政府设置障碍  “为什么美国老是在讨论对华贸易失衡的同时又拒绝取消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在今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8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

中石油测井公司 石油测井技术应用的综合研究与分析

   1.当前测井技术的现状分析  电磁波测井技术。电磁波测井,主要技术原理是发射天线向地层发射电磁波,再由二个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地层的电磁波的相位差值及幅度比, 地层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与测量相位差和幅度比与之间存在函数关

声明:《跨国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动向与对策》为网友死亡笔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