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在和朋友谈论51彩虹QQ与腾讯QQ之争,以此为主线,思维扩散:
1.中国当前知名的互联网大公司,好多能在美国找到原版:百度对应的Google,门户对应的Yahoo,视频对应的YouTube,电子商务对应的Amazon,SNS对应的Facebook……
2.如果这些大公司的过去是“山寨美国”的话,那么他们的现在又在“山寨”谁?我们可以山寨化思维看待他们的多元化拓展:百度有啊刚刚出台,又想着B2B,与阿里体系全面升级;千橡互动和校内网试图问鼎SNS,却被黑马的开心网异军突起,于是有了kaixin001与kaixin之争,更有新浪、雅虎之类的门户纷纷进军SNS;腾讯QQ也针对其主流适用人群学生推出了QQ校友,有和校内同样的感觉;51推出彩虹QQ,强势挑战腾讯……
3.经济寒冬之下,大公司手里有着充足的现金,无论是上市后股民的钱,还是获得VC风投的钱,首要是稳定和维持,少裁员,少减薪。可都想在经济“危机”中不顾“危”、想在“机”会中站得先机。一个捷径就是“山寨”化运作。
4.这些“山寨”的热点:电子商务、SNS社交、IM通讯能够容纳多少家?用户需要多少家?真的有那么多的市场机会吗?犹如一个村镇里最多容纳2家集贸市场一样、电子商务能够在互联网构筑的“地球村”里容纳几家?即便人与人之间的标签有着同学、同事、同乡甚至陌生人,但SNS社交的混乱局面乱麻一片?IM通讯工具确实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平台和功能性空间,只是QQ、MSN、飞信已经成为主导,而且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一个接口也在于此,犹如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移动工具一样,无非最多GSM、CDMA、小灵通罢了,一个人一个号码OK,还需要这么多IM吗?
5.“山寨”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布局,还是仅仅的竞争?所背负的口碑风险,或许在某个时机,会爆发出来,得不偿失。
6.和我一样的草根创业者们在渴求“存在”,希望这个冬天可以活下去。不知道这段时间里,有多少的创业项目和公司受到冲击?有多少被迫转型?有多少苦苦撑着?有多少停止破产?这些项目,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相信也是做好了规划,觉得自己的项目有着多少的创新?也有信心在未来的几年内达到多大的收入、占领多的市场、创造多大的价值、获得多少的投资、IPO又成就多么伟大的公司?
7.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烈。渴求“存在”的小公司,有多少会成为先烈?
8.这个冬天格外寒冷,或许才只是开始。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或许后天阳光灿烂,只是这三者的界限和时间范围会有多长?我们都不知道。
9.商场如战场,我们都知道。只是现在的经济大背景,有必要谁踩着谁的肩膀活下去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还不是唇亡齿寒。
10.和谐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