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普遍相信长期利率一定要高于短期利率,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利率即是时间的价值,又是对储户接受不确定性的补偿。但是,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之下,金融创新以及各种复杂的金融选择使得利率产生背离,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发现,在短期利率提高的时候,长期利率可能走低,2000年春,美国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在2004冬季至2005年春夏,美国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美国也出现过另外一个极端:短期利率稍有提高,长期利率就飞速攀升,1994年2月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以往的金融理论框架中,货币供应量过大,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这种理论现在也面临挑战。
在1981-1982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使用了高利率这个撒手锏,结果,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达到创记录的20%以上,通货膨胀是被遏止住了,为此,沃尔克赢得了“反通货膨胀斗士”的雅号。在沃尔克时期,通货膨胀与利率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但是,到了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时候,事情似乎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机。格林斯潘为了克服他的前任拼命使用利率遏止通货膨胀带来的后遗症,当然,更重要的是振兴美国经济,他必须用联邦储备系统的资金购买大量的国库券,给嗷嗷待哺的金融系统注入资金——流动性,结果,M1(现金+支票存款)在一年之内猛升12%。这时,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当然是偏大,人们开始攻击格林斯潘,说他在搞通货膨胀。
事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也许是格林斯潘运气好,也许是别的原因,总之,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而且,包括1991年,1998和1999年,以及2001年在内的几次减息,都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过,物价没有上升,资产价格——股票或房地产——倒是一个劲地往上涨。如何看待资产价格问题?中央银行要不要对资产价格的变化采取行动等等,在十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在中央银行圈子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经济学家古哈德在1999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从而造成实质影响,但是,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整体态度连锁反应的结果,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关系十分不确定。”
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看,毫无疑问,资产价格问题已经到了非引起重视不可的程度,因此,资产泡沫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决策性的难题。因为资产价格(泡沫)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对经济的反作用是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对国内物价和贸易赤字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股市过度上涨,给企业大量廉价的资金,造成过度投资,形成投资狂潮,但是,大量投资和大量盲目生产带来大规模的库存,没有相应的市场销售并带来利润,投资等于是大规模的浪费。市场的均衡只能采取暴跌的方式来实现,2000年底开始的股市暴跌就是明证。
至于房地产市场,始于2001年的全球房地产价格暴涨,现在也接近全面清算的微妙时刻,最终,全球市场将如何消化这个超级泡沫,人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