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写于2004年6月18日,发表于《证券导刊》。
金融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运,银行业则是金融业最关键的支柱。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银行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养料供应站",其对于国家经济的作用可见一斑。银行业的发展和成熟,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看空中国经济的人,认为中国的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巨额坏帐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低是最主要的依据。但是,一如这个行业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将十分巨大。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和变革预示着必将有些公司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快速成长起来。本期"寻找值得投资的成长股"系列,我们将目光投向银行业。 变革的大潮总会催生一些新的势力,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市场化的变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改革的质变阶段还没有来临。但是,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来说,银行业的质变阶段必将比大多数人预想的提前来临,这个领域不久将会催生出一些有能力主导变革的力量。 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其肩负的历史负担过重,在今后的变革发展中其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其一定的优势,其中笔者认为上市银行中的招商银行最具有潜质。这是一家"小而美"的银行,近年来其一直坚持着独特的经营策略,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招商银行--年轻的金融股
1987年成立的招商银行,迄今17岁,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在招行的发展史上,镌刻着这么一份速度记录:从1987年的1亿资产到1999年的1800亿资产,招行用了13年时间,而从1999年的1800亿资产到2002年底的3600亿资产,招行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年轻的招商银行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银行,在其发展道路上因为其年轻也经历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而轻视对于发展质量的管理,曾经导致不良资产高达近20%。对于正在追求稳健平衡发展的招行来说,这些经验代表的是过去的教训,但也正是这些为成长付出的代价在不断夯实着其发展的架构。自1999年开始,招行走过了偏执于规模增长的躁动年代,重视资产质量,强调协调平衡发展成为了经营管理中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对于IT和网络的应用也推进到了公司内部管理层面。2001年,招行成为了国内银行业第一家在内部推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的银行。有一个数字可以诠释这样的轨迹:1999年到2001年,招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9.55%降到了10.25%,2002年上市后则降到了5.99%,2003年的数字则为3.15%。 近两年来其又相继推出新业务"金葵花"理财服务体系以及"一卡双用"的信用卡等,持续的业务创新背后是一种制度性的基础。笔者以为,正是这种制度性的根源引致了公司与其他竞争者在长期发展中的区别。 对于招行来说,这种制度性的基础在其核心理念的发展和建立过程中可见一斑。"因势而变"的发展理念、"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和"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的经营理念,这些"口号"式的策略实际上在招行内部早已形成共识并逐步深入人心。这种策略在其业务体系以及正在酝酿中的组织结构变革中均有务实创新的体现,这将为招商银行的持续发展奠定最关键的基石。 银行是典型的服务型行业,未来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将是服务的竞争。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最核心的能力是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而要成为一个一流的银行,就必须抓住一些代表未来的东西。招商银行成长动力的直观表现就是虚拟银行和金融创新服务。 招行在这方面显得十分突出,率先实现全行软硬件系统统一规划,"一卡通"、"一网通"等等,这些都是公司推行做特色银行、强调服务、追求平衡协调发展策略的直接体现。 年轻,但拥有未来,招商银行的成长会一帆风顺吗?
成长的信号
招商银行于1987年在深圳创建,2002年4月1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经过17年的发展,招行从一间注册资金仅一亿元的地区性小银行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上市银行。目前在境内30多个大中城市和香港设有分行,并已获准在美国设立代表处,同时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企业成长本身是难以觅得行踪的,但数据则总是能传递一些信号。通过解读招行自身以及与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的一些比较数据,投资者也许能听到一些成长的声音。(连载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