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转型 转型期宏观经济冲击与民营企业行为演化



摘要:民营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民营企业大面积进入的领域正好是经济局部过热的产业,因此民营企业事实上成为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不少企业损失惨重。铁本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把民营企业与宏观调控联系在一起。深入考究二者的关系还须从整个经济转型过程来看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转型经济,宏观调控,民营企业

 

2003-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突然摆脱过去五年来的低迷状态,进入急剧扩张阶段。中央试图两次调低GDP增长率,但是事实上GDP增长率均高出预定目标2-3个百分点,甚至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在这次经济膨胀的大潮中地方政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04年,为防止经济过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除了动用常规的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还使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舆论工具,甚至通过组织人事变动和法律手段,来驾驭近乎失控的疯狂增长。在这轮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的有保有压策略,在客观上对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清理。民营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中自发生成的经济体,通过这次宏观调控,经济行为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这一宏观经济周期还没有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冲击以及宏观调控造成的影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甚至是根本性的。

一、转型期宏观经济的特征

中国的宏观经济属于转型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性特征,还具有转轨经济的阶段性、不确定性和非典型性特征,因此解释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还须从体制变迁、结构调整和总量运行几方面入手。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性。经过20多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距离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制至少还需要10余的努力。有学者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即双轨阶段),1992-1998(以邓公南巡为标志,市场体制建立阶段),1999-2010(以入世为标志,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阶段),2010-2020(市场体制完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又可细分为1999-2003,2004-2010。这一阶段的细分可以非典为标志。因为2004年是第四代领导集体全面接班的一年,也是开始全面贯彻其新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新的发展观的一年,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将着力于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体制转轨的绩效和成本都将面临重新评价和调整。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的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全面突破、整体推进,排除深层次的体制障碍的阶段,对民营企业来说,投融资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重新确立,无一不是利好消息。民营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宽松、更加公平,更有利于持久成长的发展环境。

2.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性。中国经济面临着双重变革,也承担着双重历史任务,即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前者是就经济增长阶段而言。这种转型包括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工业化为主、片面发展城市、片面追求GDP增长,转向加强农业、协调城乡、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阶段由初级工业化向重化工业过渡、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这些发展理念将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提出新的要求,也形成新的约束。

3.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经过近1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规模已由十年前的世界第7位升至第6位,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元。庞大的经济体中各个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增加宏观经济的复杂性。而且自1999年入世后,由封闭的大国经济转为开放的大国经济。宏观经济的运行既受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投资等主导因素越来越在宏观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变得更加复杂。一系列情况表明,这一轮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显现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有其特殊性。在这种特殊性的背后,重要的一点在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周期与反周期的力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而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出现了许多以往所没有的利益格局上的冲突(刘伟,2004)。

二、转型期宏观经济冲击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民营经济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的地位及作用

1、民营经济在宏观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占较大比例。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从2001年起,非国有经济已经超过国有经济,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在1993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国有企业,在1998年吸纳城镇就业人口超过国有部门。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经济占78.2%,集体经济占20%,民营经济只占2%。到2001年,国有经济下降到20%左右,非国有经济上升到80%左右,其中民营经济已占50%以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2年中国的GDP为102,398亿元,其中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0万以上)产值为16,638亿元,只占16.25%。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发展到年产值超过5万亿人民币,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以上。(田国强,崔伟,2004)

2、民营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大表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雎国余,蓝一,2005),同时也意味着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1980-1993年增量资本的市场配置比例为34.76%,1994年以后就上升为48.4%;在劳动力配置方面,分别由34%变为65%。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尚未突破,民营企业融资还存在诸多障碍,就目前而言,民企获取资金的比例已经比原来有很大提高,从而在经济贡献是表现更加突出。

3、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周期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比较明晰,利益和责任对称,预算约束硬,不会出现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缓和了过去50多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现象,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吻合的经济周期。新的经济周期明显呈现出波动幅度小,增速回落慢,通货膨胀温和等特征。

(二)转型期宏观经济对民营企业影响的作用层面:总量波动、体制障碍及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尽管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所有制性质、经济体制以及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是脆弱的。这是因为:民营经济在大部分时期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带有功利性和权宜之计,同时又面临旧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完成初步工业化,正处于向重化工业阶段过渡,产业结构需要提升;人均GDP超过1000美圆,消费结构面临更新换代,大规模消费时代即将到来;技术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也对企业的生产和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进入后WTO时代,民营企业即面临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的竞争局面,同时出口贸易也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

(三)转型期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政策变动与民营企业行为的变迁

    按照新华社的评价,本轮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是:平稳过渡,有保有压。保的是第三产业,压的是政绩工程;保的是高新产业,压的是高耗能产业;保的是农业投入,压的是信贷规模;保的是粮食种植面积,压的是各类开发区等。根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中,各类企业利润增幅均比1-5月份有所回落,而民营企业回落幅度最大。

1、民营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出现多元化。1998-200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国内需求不足,出口因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为刺激需求,抑制经济滑坡,政府采取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快速膨胀。其扩张主要的特征就是盲目追求规模,实行多元化战略。由于产业整合速度低于金融整合速度,所以在手段上,迷恋于资本运作,通过资本整合产业,形成庞大的企业集团。其突出的典型例子就是德隆集团。德隆集团的总裁唐万新曾有一句话:“Too big too die.”反映出当时许多民企领导者的心态。2004年,德隆帝国因资金链断裂在顷刻之间崩溃,说明了一个企业没有依托主业,没有培育核心竞争力,就缺乏竞争的实力、扩张的基础,从而也无法实现持续成长。

2、在产业进入方面出现重型化。由于产业进入的政策限制,已具有较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在低利润行业的相互搏杀已深感局促,资本逐力的强烈冲动迫使民企四处突围。正如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所言:民营企业在资金上比不过外企,在政策支持上比不过国企民企的发展承受着双重压力。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增幅急剧上升。原来集中于服务业、建筑业等低端产业和下游产业领域的民营开始大量涌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水泥、化工、冶金、水电开发等。从而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引起资源、能源供给紧张,煤油电运全面趋紧,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的警告后,投资过热仍无降温迹象,导致2004年的宏观调控下猛药。

3、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方的关系可以用预期、制度和博弈等概念组合加以解释。作为理性人,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政府和企业,特别是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民营企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刘伟,2004)。自1978年至2003年,为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发展观,集中精力搞经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偏好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交集”:即GDP增长率。而且民营企业还处于发育成长时期,尽管其各类经济指标已占据较大份额,但是,由于它所在的产业领域和这一期间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局限,民营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处在较容易控制的范围。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后,民企的规模、产业性质发生了变化,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风格和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也就是说,中央政府的偏好发生了变化,目标函数改变,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的目标并没有变化。这就出现了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谋的现象。由于地方政府是中央命令的执行者,没有公开谈判和正面博弈的能力,在应对中央宏观调控方面,民营企业就成为与中央较劲主要角色。经过这一轮的调控,部分民企受到打压,并不表明博弈结束。只要有所松动,投资热潮将会再次发生。因此,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宏观调控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4、成长模式上,从利用体制漏洞或钻政策空子到提升竞争力。民营企业的发家史在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否定的现象。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日见显著,又由于历史纠缠的高成本,政府和学术界基本上淡化这一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完善,法律和政策逐渐规范和健全,消费结构和消费品质的提升引致的产业升级,还有国企改革绩效渐显,那种靠与政府官员拉关系,钻政策空子,甚至以身试法的做法来进行原始积累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越走越窄。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行内部改革,着眼于持久成长。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和财务结构等。还有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投入,进行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等,培育自身的信用素质,为持续成长奠定基础。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民营化程度的提高,民营经济愈加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宏观经济的波动都会对民营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同时,民营企业行为的演化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的过程中也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系统。民营企业在学习、试错中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二者的相互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的特征。这一演变过将贯穿整个经济转型过程。

从1998-2004年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两轮宏观调控来看,可以有如下政策含义:

1、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化、制度化、法治化。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新的变化(刘伟,2004):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地位及作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学会新的调控方式。同时减少行政手段的随意性,界定其范围,形成制度化的调控体系。

 民营企业转型 转型期宏观经济冲击与民营企业行为演化

2、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破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障碍,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观念障碍、法律障碍、政策障碍、行政障碍、社会障碍。其中观念障碍(包括意识形态的、理论的、社会舆论的)是根深蒂固的,它影响并决定着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文件指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它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享有同等待遇"等等。这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法律,落实为行动。

3、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控制地方政府对个别重要资源(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约束政府提供融资信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用正确的政绩观来激励和约束政府官员的经济决策。

4、微观层面,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至少应在两方面着重思考:一是实现正常利润,保证企业持续成长。二是关注核心业务,构建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是一个转型的过程经济,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机遇很多,但是,过分关注眼前的利润可能会影响长远的发展;有时候,会把“陷阱”误作“馅饼”。摆脱诱惑,跳出各种矛盾的困扰,专心致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耐心。

2004年是民营企业的体检年,凡是有“健康心态”(企业文化和发展观)和“健康体魄”(合理的财务结构和管理制度)的企业就会合格。优胜劣态,适者生存。有人总结为四个“不得”:赌博心理要不得,“红顶商人”之路走不得,“高压线踩不得,科学决策忘不得。本轮宏观调控是给民营企业上了一堂真实而有收获的宏观经济课。经过淘汰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会有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雎国余,蓝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1):60-70

刘伟,蔡志洲,宏观调控中的周期与反周期力量,新华文摘,2004(20):32-34

杨磊,民企如何应对宏观调控,招商周刊,2004(33):26-67

若愚,唐黛,民企不相信眼泪——宏观调控下的思考,现代工商,2004(17):10-15

熊辉,王国利,从德隆危机看民企多元化陷阱,中国经济时报,2005-01-05:B8

张钢,徐贤春,招商引资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田国强,崔伟,民营经济,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http://203.207.228.101/index.aspx,2004-9-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9824.html

更多阅读

王小鲁:检讨宏观经济政策得失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中国经营报》:你们做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王小鲁:企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府行政管理状况、法

中国经济转型及其风险 经济转型与风险社会

     要论学者谁敢言,国家行政学院的竹立家教授是其中一个。早在2006年,他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针对政府公务开支提出了一组惊人数据,搅动了一池春水。  时过境迁,那些数据孰真孰假,早已无人再去

声明:《民营企业转型 转型期宏观经济冲击与民营企业行为演化》为网友深府石板幽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