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序言范文 第3节:恐慌害死熊 序言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序言

  “过去仅仅是未来的前奏”

  ——威廉·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序幕里,莎士比亚一开始就用其旋律优美的十四行诗揭晓了了故事的结局:维罗纳,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一对敢于冒家族之大不韪的情侣,恋情被仇恨诅咒,生命为爱情奉献。显而易见,这段恋情的终点就是死亡。不用等到戏剧正式上演,观众已经对所有即将发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既然如此,为什么观众们仍然耐心地饶有兴趣地从头到尾慢慢欣赏呢?

  在给出答案之前,让我先讲述一段二十世纪初的新闻。事发于1906年,纽约州北部,大莫斯湖边,前来度假的游客们发现了一艘倾覆的小船和船上面的一具女尸。死者是20岁的年轻的格蕾丝.布朗,在亲戚开的制衣厂里做一名女工。她的绯闻男友是来自同一制衣厂的切斯特.吉列。由于在警察的询问中,吉列的供词前后诸多矛盾,警察最终逮捕了他并以蓄意谋杀的罪名起诉了他。事情的缘由并不复杂:格蕾丝告诉男友怀孕的消息,而切斯特此时正与”上层社会”如胶似漆,格蕾丝的存在无疑对切斯特的未来和前途构成了严重障碍,杀机油然而生。最终,切斯特被判谋杀罪名成立,并于1908年3月在电椅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宗谋杀案当年轰动一时,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条,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甚至在吉列死后一个世纪他的日记和数封信件还被曝光出来,再次证明彼时公众对于这一死亡恐怖事件的狂热关注。

  尽管如此,但是喧闹很快归于沉寂,老百姓的眼球又见异思迁地青睐别处去了。那一年,伦敦正上演着奥运会;野心勃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正主导着奥托曼帝国的复兴;亨利。福特造出了他人生的第一辆”T”型车;芝加哥小熊队第二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在世界杯棒球赛上折桂。世界如此精彩丰富,一宗小小的谋杀案轻而易举地就被公众的记忆自动过滤掉,不再提起。但是,有一个人,一个叫做西奥多.德莱塞的人却一直痴迷于吉列谋杀案。他搜罗了所有的新闻报道,阅读了所有的信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在1925年诉诸于笔端[暗指代表德莱塞文学最高成就的<美国悲剧>一书],用长达900多页的篇幅将一段二十年前的旧事,一个早已被定论的过往娓娓道来。

  也许你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愿意在一颗陈年烂芝麻上”浪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有人心甘情愿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地拿出来买这样一本书,然后再花掉一个月的宝贵时间去一页一页翻过那厚厚的900多页?而且一开始我们就能轻易地猜到了结局,厚厚的900页可以缩成简单一句话:切斯特.吉列,或者小说中的克莱德.格里菲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把其中一个的肚子搞大了,然后杀害了她,最后他也罪有因得被送上了电椅。

  因为我们并没有当它是悬疑惊恐小说,并不是为了寻求其中的刺激和悬念。在<美国悲剧>里,我们读到的是作者对人情世故、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感触。德莱塞固然流于长篇累牍,罗哩罗嗦,却俨然一个成功的占卜大师,准确地预测了人物在既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想一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意得志满,为何却突然之间会犯下谋杀的罪行,一定有什么原因,一定有某种他自己都无力掌控的巨大力量左右着他,让他穷途末路之际无从选择。德莱塞将这种无力掌控的巨大力量及其带来的压迫感和无力感描述得淋漓尽致。诚如德莱塞自己曾经说过,”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不过是一粒棋子,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不为我们所左右”。

  因此,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德莱塞,尽管我们早早地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但我们还是希望看到开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结束.故事的高潮在于这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探究故事的牺牲者无力掌控的背后,更是希望这种探究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贝尔斯登,一家华尔街投行破产了。是的,真就这么简单。一家华尔街上屹立八十多年的公司不见了。这个故事早不新鲜了,早在这间公司破产前已经流传甚广。问题在于: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短短一个礼拜之内美国第五大投行顷刻间就土崩瓦解,随风而散,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都在寻找答案。我想德莱塞说得对,是不为人力掌控的势力和环境击倒了华尔街上的这只巨熊。

  贝尔斯登破产后的几个月里,各大媒体陆续刊登了各种报道。华尔街日报以三次连载的形式对破产发生的情况和原因进行了总结,“大敌当前”的作者之一布莱恩.布拉夫在2008年的8月”名利场”上发表了较华尔街日报更有深度的评论,许多观点与本书颇有相似之处。有人问过我,这会不会是关于贝尔斯登的唯一的一本书。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也可以肯定地说贝尔斯登的坍塌绝不是一本书所能详尽,大可值得浓墨重彩,集书成册。毕竟85年的光阴和积淀不会轻易黯淡磨灭。

  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完全是发生在曼迪逊大街383号的原滋原味的”办公室的故事”,因此本书更像是一段个人经历的陈述。同所有个人故事一样,本书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会发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言论或批评。譬如,我非常怀疑美国财政部长是希望看到贝尔斯登破产的。当然我不会猜心术,我不能百分百确信我们的财政部长有意为之,我只是作出这样的猜测和推断,至于正确与否就留待读者您自己斟酌吧。让我们看看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吧:多年来一直将投资银行拒之门外的联邦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刚刚破产之际就对各金融机构竖起欢迎大旗。也许我这样说会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酸葡萄”心理,但现实一点吧,华尔街本身就是一个”狗咬狗”的社会,或者,对贝尔斯登而言,更准确地是一个”狗咬熊”的世界。

 家谱序言范文 第3节:恐慌害死熊   序言
  再看看2008年7月上旬联储公布的贝尔斯登的资产评估数据:289亿美元。鉴于贝尔斯登当时已经宣布破产,该数字相当惊人。试想,如果联储当时可以稍稍伸出援助之手,联邦贴现窗口可以对贝尔斯登敞开一丝缝隙,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这289亿美元的资产做抵押融入资金,完全可能虎口脱险,屹立不倒。可惜,联储的窗口不仅始终没有对我们打开,而且就在我们彻底倒下之后却破天荒地迅速向各投行伸出橄榄枝。请各位读者自己就此想想吧,但请先不必急于下定任何结论,留待读完整本书,真正了解了贝尔斯登的故事之后也为时不晚。

  诚然,贝尔斯登倒了已经成为过气的新闻,过气到只需要我用简短的十个字一句话就能告诉你本书所要讲述的一切。但是,十个字的底下蕴藏着太多太多的东西,故事里面还有故事,无穷无尽。那些不为人能左右的势力、困境和命运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而这些势力至今仍然飘荡在华尔街的上空,从不曾消失,只是因为运气还不曾被投资者和交易员们识破和防范。一言以蔽之,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9650.html

更多阅读

经典的序言范文 第3节:吸引力法则 序言(3)

系列专题:《创造梦想人生的简易指南:吸引力法则》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每一个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我们就会愿意付出更多,变得更有爱心,同情心和感激之心。而按照吸

猜忌 第37节: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5)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我没有打算从投资的角度将公司的损失和这次恐怖事件进行对比,与此同时,同样闪烁的红灯也将熄灭。根据对袭击事件前认沽权证投资的了解,我感到了些许紧张——的确有人知道内幕。  

猜忌与理解 第36节: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4)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周一,市场重新开市。整个一天投资者内心惶恐不安。一些不知其名的投资者之前认定特定投资项目将会下跌并对此下了很大赌注。当天,这部分投资者表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  严格来讲,

猜忌 第35节: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3)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我们假设接下来几天内,股价跌至6美元。据称,这位投资者的认沽权证是“赚钱的,”现在他有机会以8美元(比此时的售价高出2点)的行权价格把股票重新卖给向其出售认沽权证的人。此外,如果预

猜忌 第34节: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2)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所以在发布这些产品时,我必须知道其基金利率水平,以确定经济角度上对公司具有可行性,并且作为投资机会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  我们并没有法律义务,不过在这一结构化股权产品市场中

声明:《家谱序言范文 第3节:恐慌害死熊 序言》为网友偿我悲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