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我参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性黑暗面的方式”



     《雪融之后》揭露俄罗斯石油交易与公寓欺诈,作者A.D.米勒:“我参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性黑暗面的方式”

  冰雪融化后浮现的尸体,俄国人称之为“雪花莲”(Snowdrop)。这类死者多半是酒鬼和流浪者,却也有一些是被凶手埋葬在积雪之中的被害者。

  《经济学人》前驻莫斯科记者A.D.米勒的小说处女作《雪融之后》,便是一个在“雪花莲”隐喻下开始的故事。该小说曾先后入围2011年英国布克奖、英国犯罪小说家协会金匕首奖、2012年伦敦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短名单。日前,该书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引入中国,A.D.米勒本人在上海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专访。

  《雪融之后》的故事背景是俄罗斯石油经济迅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主人公尼克?普拉特是在莫斯科外资银行工作的英国律师,该银行依靠向寡头贷款获利。在爱上了地铁上偶遇的莫斯科美女玛莎后,尼克令人窒息的无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有的外来人尼克由此真正开始接触当地人的生活,也因此与住在宽敞公寓里的退休寡妇塔狄安娜结识。

  塔狄安娜的这所公寓本是几十年前由苏维埃政府分配给她做科学家的丈夫的。如今,因为计划搬到郊区,塔狄安娜准备与玛莎引荐的开发商交换公寓,尼克负责帮助她们处理相关的法律文件。另一方面,在本职工作中,具有犯罪前科的公司“哥萨克”正向尼克所在的银行申请资金以支持石油开发,尼克帮助该公司起草了大额贷款合同。从此,尼克的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

  “俄罗斯是巨大经济转型的象征,毫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引致了巨大的贪婪。这是一个责任感丧失、道德感沦丧的年代。”米勒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主人公,即使当他发现有人在向他说谎时,也会因为不想违背社会习惯而一言不发。其实犯罪和从恶的方式有很多,回想一下金融危机,就是责任感丧失的结果。90年代发生的事实是经济表面上看起来运行完好,实际上人们并无责任感。他们选择沉默,哪怕他们有义务去质疑。”

  《雪融之后》中另一为人关注的焦点是移居者的生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居者和旅行者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异乡生活经历—腐败的政府官员、爱情、背叛,当然还有乡村生活和令人迷醉的夜生活。我认为移居者的生活是很好的小说素材。”米勒说,“移居者的生活更加自由,他们的朋友和家庭都不在身边,拥有较高的收入,可以做在本国不会做的事情,犯罪的成本也更低。因此,在另一个地方生存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考验。”

  “这是一个非常黑暗的故事。”米勒笑着总结。如今,他仍然是一名记者,不过已经从莫斯科回到伦敦。米勒在《经济学人》上评论英国政治及社会政策,并坚持认为记者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非常美妙”。“记者用事实构造故事,作家用想象创造场景。然而这两个职业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真理。真理有不同的种类。对于记者而言,真理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而小说是研究人类有关决策、道德、心理、爱情、野心和恐惧的其他真理。” 米勒说,自己的下一个故事依然有关“道德沦丧”。

  “人们的生活像是在钢丝上行走”

  时代周报: 《雪融之后》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在俄罗斯工作的英国人的故事,其中有你亲身经历的影子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我参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性黑暗面的方式”
  米勒:我在莫斯科过着和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是一名记者,而且妻子跟我一起去了莫斯科—所以我不可能像小说主人公那样“艳遇不断”。我当然也不可能参与任何盗窃活动或者做些谋财害命的事儿,但是书中的确有许多方面是来自于我的个人观察。在俄罗斯,社会蔓延的腐败对弱势人群危害极大。像尼克这样的外国移民的行为就好比度长假,他们的恶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

  时代周报:你曾称《雪融之后》是一部“道德惊悚小说”。为什么这么说?

  米勒:在小说的最开始几页,你就会发现,有一些恐怖的故事将会发生,但你不能确知那是什么。它留给读者的悬念是:为何故事会这样发生?换句话说,为何一个表面正常的三十几岁的主人公尼克?普拉特会做出十分罪恶的行为?这是一个关于道德败坏的故事。

  时代周报:作为一个被派驻俄罗斯长达三年的记者,为何要选取这样“黑暗”的角度来描绘俄罗斯?与记者长期关注负面新闻有关系吗?

  米勒:作为一个小说家,你所讲述的是你所想到的故事。在这点上,我希望呈现的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主旨:一个像主人公一样的普通人,是如何犯罪的?毕竟,这是造成多数不幸的原因——不是绝对纯粹的罪恶,乃是普通人的迷途失落。所以我想,激发我灵感的不仅是那些我在俄罗斯当驻外记者的日子,也是我对道德的思考。

  至于说长期关注负面新闻,或许是因为负面新闻对于我们更有吸引力。有人质疑我们这些驻外记者往往关注所在地的负面新闻,从而导致有失偏颇。其实我想说,去看看我们怎么写自己的国家,你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也毫不留情,一样都是负面新闻。

  时代周报:小说里有一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尼克的朋友斯蒂芬说,“在俄罗斯,根本没有什么商业故事,也没有政治故事,更别说爱情故事。俄罗斯只有犯罪故事。”这也是你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观点吗?

  米勒:不,当然不是。斯蒂芬是一名记者,在这里他讲的是新闻故事。在这个层面上,他想要表达的是,在俄罗斯,商业故事、政治故事和犯罪故事常常是搅和在一块儿的。当然,这不能说你在俄罗斯就没别的故事了,你还可以找到许多,包括英雄故事甚至喜剧故事。这本书只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当代俄罗斯的全貌概况。我想说我遇到的许多最棒最勇敢的人都是俄罗斯人,当他们展现出好的一面的时候,他们真的是非常好的人。

  我不得不承认,和大多数小说一样,小说里展现的俄罗斯是片面的——再考虑到这部小说的类型,所传达的也是黑暗多于光明,然而书中描绘的许多事物都是真实的。在莫斯科,人们的生活像是在钢丝上行走,彼此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当一人摔倒了,或是事情弄糟了,通常也都是自己的事。

  话虽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传达的不仅仅是俄罗斯生活的残酷,还有它的吸引人心之处:友好、达观的人民;长夜里真情满溢的炉边取火;充满魔力的乡间邸宅、其乐融融的城市氛围;俄罗斯人及时行乐的品质。而且,我在《雪融之后》的结局里也写了,其实那些在俄罗斯的外国人也没有比当地人道德高尚到哪里去。

  “果戈理的冬天让我获益匪浅”

  时代周报:如果这部小说晚五年或者十年写,你觉得你笔下的莫斯科还会是“黑暗”的国度吗?换言之,你觉得俄罗斯这个国家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糟?

  米勒:我觉得,俄罗斯有不会变的东西,跟它必然会改变的东西一样显而易见。我很抱歉得说这句话:它很可能还会是那个老样子。一个权力高于法律、腐败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弱势群体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国家。

  时代周报:这么悲观?

  米勒:我倒不是说俄罗斯会永远如此。我相信到最后,它终将会更有序更公平,因为这是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愿望,正如所有人所盼望的那样。但是即便有所改变,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时代周报:《雪融之后》是你的第一部小说,在写作中是否遇到过困难?

  米勒:当然。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所以情节、人物和语言的构思和设置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特别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反应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道德堕落是很困难的。

  时代周报:在写作上你受俄罗斯小说家的影响?

  米勒:对。主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参考了他描绘人性黑暗面的方式,还有就是果戈理。在描绘俄罗斯冬天这方面,果戈理让我获益匪浅,他的描写既有自然景象也有隐喻含义。到现在,我对俄罗斯的冬天还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莫斯科的冬天是漫长的,有时是痛苦的,但同时,它也是华美的。一月份的冬日则忧郁清新,徒步穿过飘着雪的俄罗斯森林,没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了。

  时代周报:如今你已经离开了莫斯科,回到了伦敦。会想有一天再回俄罗斯去吗?

  米勒:其实我离开以后,回去过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我相信还会不断地回去看看。有关俄罗斯的回忆里,有很多很让我兴奋、很诱人的东西,当然也有很黑暗的东西—就跟我的小说里写的那样。更重要的是,我在莫斯科有一些老朋友,每次回去都让我有回家的感觉。

  时代周报:你的下一部小说讲什么?听说又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故事。

  米勒:对,不过不是发生在俄罗斯,而是以伦敦为背景了。人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道德缺陷的,不是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952.html

更多阅读

我的基友跟我合体了作者:唇亡齿寒0

欧风未来科幻,温柔人妻机器人攻X别扭人类受,养成。文案:肖恩是超能力犯罪调查局的特工,他和机器人搭档布莱安在一次事故中双双身负重伤。肖恩大脑受损,布莱安则几乎全毁。为了救治肖恩,医院将布莱安的电子中枢移植给了他。从此肖恩不得

我不喜欢斯堪的纳维亚打磨方式 斯堪的纳维亚人

曾几何时,刀友论坛流行 bushcraft刀具,这类刀具采用斯堪的纳维亚打磨方式,刀具比较强壮。但是我不喜欢这类刀具,也许喜欢玩生存刀的朋友喜欢这类刀具,但是这类刀不符合我的风格,我不喜欢他们。我曾经想过,要不要写这篇文章,我担心会受到某些

我成了马斯科*莫拉蒂 我成了莫拉蒂

大家好我是叁明!……你不是废话吗……  《我成了马斯科*莫拉蒂》写到现在已经2个月多月了,现在回头看看这两个月来的写作历程我自己都有点恍然如梦。作为以前上学时作文考试从来都是不及格的我来说,写作本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加上

声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我参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性黑暗面的方式”》为网友分别的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