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大关键要素。投资隐含着投资规模和投资生产率两个方面,投资规模和投资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效应作用。
本文利用劳动生产率与投资生产率的有机组合推导构造生产函数,运用因素分析法逐层导出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新模型对中国投资生产率变化及其对产出增长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从投资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和产业差异性、投资与产出匹配的区域失衡性和产业失衡性两个层面对中国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量变成因进行定量解释,进而提出调整优化全要素区域结构的政策建议。
1 投资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分析模型
所谓投资生产率,这里指的是一个区域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100%。
投资生产率是反映和衡量投资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投资生产率与投资效率成正比,投资生产率的数值越大,表示投资效率越高;投资生产率的数值越小,表示投资效率越低。
1. 1 投资生产率的测量分析模型
投资生产率可以采用两个层次指标来反映和衡量,一是总体投资生产率,即国
内生产总值总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之百分比;二是边际投资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之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总体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
边际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基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
1. 2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分析模型
众所周知,总体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劳动力总量,总体投资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资本投资总量,这是无以争议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逻辑关系。我们不妨通过规范的数理推导来构建关于以劳动力总量、资本投资总量、劳动生产率、投资生产率为自变量和总产出为因变量的生产增长函数。
投资生产率可以表达为:
…………… ①
式①中,Y0表示基期的产出总量,y表示t时期的产出总量增长率;K0表示基期的资本总量,k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投资总量增长率;E0表示基期的投资生产率,e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投资生产率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表达为:
…………… ②
式②中,L0表示基期的劳动力总量,l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劳动力总量增长率;F0表示基期的劳动生产率,f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式①与式②的等式两边同时相乘并开方,经整理后得
……………… ③
式③的经济意义是:基于以投资总量增长率、劳动力总量增长率、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为四元要素的产出增长方程表达方式之一。
根据式③,我们可以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投资总量增长率、劳动力总量增长率、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进行分解。
1.2.1若以yk表示投资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劳动力总量、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均不变,则投资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④
1.2.2若以yl表示劳动力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均不变,则劳动力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⑤
1.2.3若以ye表示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劳动生产率不变,则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⑥
1.2.4若资本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以ωe表示,则有
………………… ⑦
式⑦的经济涵义是: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ye占整体产出增长率y的百分比。
1.3 中国投资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分析使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1996~2004年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四川省的1995-200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包含重庆市(因为四川省1995和1996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中无法分离出属于重庆市部分的数据)。下面是中国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表1)。
中国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表
表1 计量单位:亿元、万人、%
根据表1的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表2)。
中国1995-2003年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剪刀差分析表
表2 计量单位:%、百分点
根据表2可以制作成中国1996-2003年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趋势图(图1)。
图1 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关系图
从表1、表2以及图1可以看出,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时期,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27.74%,是1999年增速的5.44倍,是2002年增幅(1996年以来仅次于2003年增幅之年份)的1.64倍。同时,我们从表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现象,即从1996年和1997年的逐年缩小的顺差到1998年的较大逆差,1999年逆差明显缩小,而从2000年开始呈现逆差逐年加速扩大之势,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低16.25个百分点,低幅高达58.6%。
根据表1的数据资料,还可以计算出总体投资生产率、总体投资生产率变化率、边际投资生产率、边际投资生产率变化率数据(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996-2003年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资本使用效率明显持续下滑。除1996、1997年有所提高外,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6年下滑,尤其是2003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2%,比1995年下滑了27.8%。边际投资生产率的运动变化趋势也很不理想,除1996、1999年为正数和1997年稍负外,其他年份都呈现为较大的负数,2003年比1995年下降了65.7%,也就是说,2003年的边际投资生产率比1995年下降了近三分之二,年均递降12.7%。
中国1995-2003年投资生产率分析表
表3 计量单位:%
根据表1、3的数据资料,并相应代入式可以求解出总体投资生产率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数值(表4)。
中国投资生产率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分析表
表4 计量单位:%
从表4可以看出,1996-2003年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投资效率明显持续下滑,致使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除1996、1997年为正数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1999年份开始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逐年快速扩大。
2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效率结构成因解释
总体投资生产率连续大幅下降,投资效率明显持续下滑,导致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连续两年缩减后,呈现负贡献连年加速扩大之势。那么,应当如何解释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主导成因呢?笔者认为,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主导成因源于投资配置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佳,而投资配置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之合理性的判断依据在于投资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的显著性。
2.1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区域效率结构成因解释
2.1.1资本生产率总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有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总水平数据(表5)。
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总水平分析表
表5 计量单位:%
根据表5所列的各区域、年份的投资生产率数据,我们计算出中国1995-2003年各年份投资生产率的标准差、全距、标准差系数、全距系数(表6)。
中国1995-2003年投资生产率总水平省际差距分析表
表6 计量单位:标准差和全距为%、系数为小数
图2 投资生产率标准差系数走势图
从表5、表6以及图2可以看出,1995-2003年中国各省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很大,高低悬殊。以2003年为例,投资生产率名列三甲的是黑龙江、福建、河南,依次高达380%、350%、311%;高于全国平均投资生产率211%水平线的还有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17个区域;北京、浙江、内蒙古、贵州、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等11个区域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投资生产率最低的宁夏,其投资生产率只有121%,只及黑龙江的31.8%,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3%。若按从高到低以5个区域为一方阵进行划分,则第一方阵(第1-5名)为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西,第二方阵(第6-10名)为湖南、辽宁、河北、广东、安徽,第三方阵(第11-15名)为吉林、上海、云南、海南、江苏,第四方阵(第16-20名)为天津、山东、山西、四川、江西,第五方阵(第21-25名)为甘肃、陕西、浙江、重庆、新疆,第六方阵(第26-31名)为内蒙古、贵州、北京、青海、西藏、宁夏。北京和上海1995-2003年中每年的投资生产率都不高,其原因可能是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过高密切相关,但上海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浙江1995-2003年中每年的投资生产率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5-1997年的逐年缩小差距,到1998-1999年的赶平,2000年开始到2003年又回到了较大的差距格局,反映了浙江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各省,但这是一种以投资的高投入和高消费为代价的。浙江的投资生产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交通设施建设等低产出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在很大程度上迫低了投资生产率水平;二是以轻小型、粗放型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制约着投资使用效率的提高。
2.1.2资本生产率变化率的区域比较分析。
根据表5所列的投资生产率总水平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中国及其各省1996-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数据(表7)。
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分析表
表7 计量单位:%
根据表7所列的各区域、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数据,我们计算出中国1995-2003年各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的标准差、全距、标准差系数、全距系数(表8)。
中国1995-2003年投资生产率变化率省际差距分析表
表8 计量单位:%
从表7、表8以及图3可以看出,1996-2003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投资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投资使用效率明显持续下滑。从全国看,除1996、1997年有所提高外,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6年下滑,尤其是2003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2%,比1995年27.8%。从各省之间比较看,省际之间投资生产率变化率之差异极大,有的区域表现为大幅提高,而有的区域却表现为大幅下降。四川、贵州、甘肃、宁夏等4个区域从1996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8年下滑,山西1997-2003年连续7年下滑,内蒙古、吉林、浙江、江西、湖南、西藏、重庆等7个区域1998-2003年连续6年下降,辽宁、安徽、河南2000-2003年连续4年下降,北京、天津、湖北、广东、广西、云南、陕西、新疆等8个区域2001-2003年连续3年下降。也就是说,2001-2003年连续3年下降的区域多达21个省,覆盖面高达67.7%。而2003年度的投资生产率则以更高的幅度、更大的覆盖面下滑,比上年同期下滑的区域多达28个省(上海、黑龙江、青海3个区域同比上升),覆盖面高达90.3%;比1995年下降的区域多达25个省(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6个区域同比上升),覆盖面高达80.7%。上海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比1995年提高了62.3%,年均提高6.24%;而山西、内蒙古、安徽、吉林、江西、山东、湖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重庆等13个区域的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比1995年下降了25%以上,其中贵州、青海、宁夏、江西、山西、内蒙古、四川、重庆、甘肃等9个区域下降了40%以上。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中国当前的投资效率大面积严重滑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投资结构严重失衡,非生产性投资占比过大,急需抓紧加大力度调整。
2.2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产业效率结构成因解释
下面是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表1)。
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表
表9 计量单位:亿元、万人、%
2.2.1资本生产率总水平的产业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有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总水平数据(表10)。
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总水平分析表
表10 计量单位:%
根据表10所列的各产业、年份的投资生产率数据,我们计算出中国1995-2003年各年份投资生产率的产业间标准差、标准差系数(表11)。
中国1995-2003年投资生产率总水平产业间差距分析表
表11 计量单位:标准差为%、系数为小数
图3 投资生产率产业间标准差系数走势图
从表10、表11以及图3可以看出,1995-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很大,第一产业最高且遥遥领先,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远远掉在后头,高低悬殊。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第一产业高达3810%,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百分点、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资本生产率比率为87:10:3,标准差为1669%,标准差系数为1.15,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非常显著。第一产业投资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这是由农林牧渔经济所固有的人力投入为主的产业特征所决定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的成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低,而并非投资生产率低。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标准差逐年下降,从6683%下降到1099%,下降了5584个百分点;标准差系数逐年缩小,从1.29缩减到1.00,缩减了0.29,这表明中国三次产业之间1995-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程度在逐年缩小。但是,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标准差呈现上升之势,比上年上扬570%;标准差系数出现扩大势头,预示着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水平在回升。
2.2.2投资生产率变化率的产业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有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数据(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中国第一产业1996-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连续7年下滑,2003年止降为升;第二产业的投资生产率1996年大幅下降,1997-1999年连续3年回升,2000-2003年连续4年滑坡;第三产业的投资生产率1996-1997年连续2年上升,1998-1999年下降,2000年略升,2001-2003年逐年加速下滑。同时,从表10可以发现,若以1995年为基,则到2003年三次产业的投资生产率均在大幅下降,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七成四,第二产业下降四成四,第三产业下降一成五。这两个方面似乎告诉我们,导致中国1998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6年投资生产率逐年下降的首因在于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三次产业投资占比关系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变化率分析表
表12 计量单位:%
3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投资配置合理性解释
3.1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区域间投资配置区域合理性解释
根据中国及其各省1995-2003年的有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1995-2003年各省在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进而可以计算出1995-2003年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1995-2003年的9年时间中,北京、天津、浙江、海南、西藏、宁夏、新疆等7个省份连续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上海1995-2002年连续8年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到2003年出现扭转为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连续9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有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8个省份;广东1995-1996年连续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但1997-2003年表现良好,连续7年呈现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山东1995-2002年表现较好,连续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但2003年出现逆转为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2003年度全国31个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平衡关系看,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13个省份,占41.9%;其余18个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占58.1%。这至少可以表明:从各省份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层面考察,上海、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13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相对偏小,而其余18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相对偏大。
中国各省1995-2003年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剪刀差分析表
表13 计量单位:%
3.2 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产业间投资配置合理性解释
根据表9所列示的中国及其三次产业1995-2003年的有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1995-2003年三次产业在中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进而可以计算出1995-2003年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表14)。
中国各产业1995-2003年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剪刀差分析表
表14 计量单位:%
图4 三次产业GDP占比与投资占比剪刀差走势图
从表14以及图4可以看出,1995-2003年的9年时间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连续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第三产业连续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这至少可以表明两点:一是从各产业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层面考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明显偏小,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过大。二是若以各产业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投资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则中国1995-2003年9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不合理。
4 比较分析的若干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第二、三部分的关于中国投资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程度持续下滑成因的实证比较解释,尽管由于受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数据资料缺乏的制约,使得深度分析远远不够,但是从上述实证比较分析已经取得的一系列结果中,我们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4.1 资本快速积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上述实证分析显示,1996-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总量增长缓慢,对产出增长贡献不大;投资生产率明显下降,对产出增长起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投资效率来实现高增长,而是由高投资增长来驱动,重新走入低效率、高增长的路径,投资效率明显降低,显然是典型的“高投资、低质量、低效率的经济高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4.2 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1995年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2002-2003年连续两年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急需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4.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不高,主因在于投资生产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随着资本的深化,其效率在递减,具体体现为投资生产率的下降,进而明显制约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提升。中国2002-2003年连续两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根本性致因在于投资生产率的大幅度下滑,并且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劳动生产率高幅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高投资驱动而不是高效率驱动,这与靠投资效率驱动的西方原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背道而驰。由此,应当高度关注投资生产率严重下降问题,深入解剖分析投资生产率持续下滑的成因。
4.4 中国投资生产率不高并且持续滑坡,其成因是多层面的。第一层面因素是投资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性。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高低悬殊,严重制约着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提升。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各省之间、产业之间投资生产率的差异特征十分显著,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但劳动生产率高并不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必高,这是因为投资生产率在全要素生产率运动变化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层面因素是投资结构配置的低效性。投资空间结构与产出空间结构显著不匹配,严重制约着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提高。前面分析说明,若以各产业(省份)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投资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则中国1995-2003年9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不合理,投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较低。第三层面因素是投资体制机制的低效性。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政府投资范围的合理界定及健全的机制,政府手中掌控着土地批租权力,掌控着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任免权以牢牢把握投资操控权;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和财税体系给地方政府足够的冲动要干预资源配置,增加行政投资,而这种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投资往往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并且,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强大了,政府要经营城市,要出政绩,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或改变城市面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过度借款。其借款方式不少是通过国有的城市建设公司向银行举债,由政府担保。据一些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地县乡三级政府负债总额约3万亿元,而且债务总量还在增加,负债的政府层级正在从县乡级上升到地市级,而这些改变城市面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巨额投资恰恰是基本没有GDP产出的,其结果必然是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迅速下滑。因此,应当抓紧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制定调整优化投资配置方向与结构、提高投资生产率的路径与政策措施的宏观政策和实施方案。
4.5 狠抓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工程,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今后来看,提高中国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不太可能,尽管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绝对数还会增加,但增长率并不会高。从资本增长率来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在40%,也不大可能再进一步提高,很有可能会趋于下降,因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也是高的国内投资率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国家之一。那么,中国今后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然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系统工程,以生产技术、营销技术、管理技术等诸方面的技术进步为核心,以调整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为重点,致力推进资本结构的加速优化。应当制定特殊政策,促使人力资源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区域、产业转移,资本向资本生产率高的区域、产业转移,严控非生产性尤其是消费性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向劳动生产率低、投资生产率低的区域、产业转移,以更有效地尽快提高投资生产率水平和持续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更有效提升,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
[2] 李传志,孔详明:《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的测算》[J],《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3期.
[3] 武义清,郜云海:《生产率测定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现代化》,1993年,第4期.
[4] 唐国兴:《计量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
[5]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6] 张 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进来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