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Web2.0赢利:向普通用户收费?”在讲:“用户提供内容,付出了有所回报;用户下载内容,享受了就有所付出。这是商业交易的本质,应该得到回归。”
今天在华尔街日报就看到了其转载的《连线》总编辑、《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的文章“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探讨互联网的免费大餐何去何从。
就Chris Anderson 的观点而言,他首先是赞同并认可免费模式的,因为“免费”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心理上仍旧有着强大的冲击力,也就是说习惯了免费的用户要转向付费,很难很难。想要他们付费的话,就需要创业者们发明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愿意付费并且感觉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
可是……谁都知道,这个难度有多大。免费经济模式就是在用户习惯免费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大多人模仿且认可的商业模式:少数人付费,多数人享用。更直白地说就是:少数广告主为内容或服务付费,大部分用户(网民)免费获取这些内容、享受服务。
但当前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可能变革的契机:那些买单的少数者们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那些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站们日子也不好过。这时候怎么办?关停一些服务,犹如Google 接连关闭一些线下业务一样吗?可对于Web2.0有用户制造、生产、共享的那些内容(最典型的就是Blog),谁有权利关闭和停下?这个时侯一个变革的机会:普通用户付费、小额支付的商业模式有着更多实践的机会。
Apple的iTunes、亚马逊的kinder,还有QQ的模式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典范。梳理一下,大概以下服务在今后都有可能向普通用户收费的可能性:
1.数字音乐、书籍、影视产品。对知识版权的尊重、优质数字产品和服务质量、方便快捷地阅读和下载、可以接受的价格和支付体系都将促进普通用户走向付费的道路。
2.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或者服务。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当搜索引擎也难以提高效率、帮助用户找到最有价值信息的时候,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定制经过筛选的新闻、评论、blog……等信息,手工筛选、付出脑力劳动的服务者们应该索要报酬吧?互联网让产品流行化、通俗化,可追求个性化的人们也都希望那些Only One的产品(这里当然不讲衣服、鞋子、装饰品之类的实体产品啊,主要是虚拟的电子产品),比如虚拟的头像、衣物、装饰、礼物,还比如特制的软件、Flash、音乐、视频、游戏、动漫等等,比如这样的虚心物品和电子礼物。
3.VIP会员的尊贵与享受。想体验与众不同的服务吗?比如说一般人只能看信息的一部分、只能玩游戏的一部分、只能听音乐的一部分……,作为VIP的你,不仅可以对着电脑看数字版、还可以收到印刷版;可以看品质最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享受专属VIP的产品或服务。当然这个前提在于了解VIP的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4.提供服务或者分享获得回报,这里所指的都是用户(网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当我们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在网上,比如说回答用户的问题、比如说分享和上传资料等,是否可以将利益模式穿引进去。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当普通用户觉得自己有所付出的时候,应该有一些回报,然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很容易走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