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最佳实践案例:企业过冬12种活法》
从1960年开始,国誉借助日本整体国民经济腾飞,到1979年,年销售额开始突破1000亿日元,而到2007年,年销售额则翻了3倍。但是国誉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同时存在着新的挑战。 专家点评 国誉在中国的两大问题 国誉中国董事长大田丰:“单纯的以客户为先的理念,并不能成就一个业绩表现优良的企业,但至少这一理念对海外扩张战略只会有利无害。” 国誉于2003年进军中国,近5年来,国誉在中国从零做到了73亿日元的营业额,上海也成为整个国誉海外事业的总部。但是,国誉在中国的事业并不平坦。 一、 遭遇“百年品牌无人知”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国誉在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与上海英雄集团合作,生产文件夹。但遭遇竞争对手物美价廉的优势,国誉经历亏损后黯然退出。 2002年,国誉卷土重来,但是却陷入“品牌无人知”的困境。即使
![第12节:第1章过冬路径之一:断臂求生(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31183313134.jpeg)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办公环境服务供应商的身份为国誉品牌战略做了最好的铺垫,但是距离普及认知还是很遥远。目前国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分布其战略意向,而后推广到其他中国本土企业。 二、来自世界500强的办公用品零售商史泰博的竞争 国誉中国公司董事长大田丰告诉《经理人》:“在产品目录上的商品价格,国誉不会因为竞争而降低价格。”那么,国誉的优势又在哪里? 大田丰的补充是:国誉的服务。 在国誉中国公司的事业版图上,一半是文具类,一半是家具类,两者都很难提升附加值,因此针对中国市场,国誉放弃了“在中国的工厂制造产品,用现有的销售网络来销售”的模式,而是采取了“由国誉自己作为流通的主导,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让国誉能在中国跟中国的消费者保持很广泛的接触渠道”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