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问民企8:表面制度化与“三七开”处方



    民营企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后,也即企业进入价值增值阶段,人员由十几个人变成了200-300人,老板一人或夫妻二人已经无暇顾及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了,有远见的老板都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制度化运行的公司,自己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集中做一些该做的“大事”。此时的公司必须或意欲步入制度化管理阶段。

  制度化一度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代名词。制度化就是数字化、表单化、程式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起因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脱节,而必须通过制度是来矫正和规范人的行为。在制度化进程中,组织架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与协调,但是组织架构的功能有没有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和功能,那就另当别论了。

  制度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举措就可一举达到制度化目的,不只是个梦想,还将会掉进到中小企业的制度化陷阱之中,根源就在于他们常常忽视了管理的作用,离开了管理的基本规律。不懂管理、不愿管理、也不会管理。管理到底管什么?是管人,对人的管理。其目的是求得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而自动自发的成果便是高品质、高绩效、低成本、准交期、人员流失率低。人是管理要素里面最不确定的因素,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有个性的,制度化的过程就是使人抛弃已有的观念、行为、习惯,而接受新的、规范的、标准的行为模式。管理就是对流程的管理,但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使之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能。

  当一个企业引进绩效考核体系后,从铁板一块的工资机制向绩效工资过渡。问题本身在于,群体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是老板一厢情愿。尽管用管理手段解决管理问题,要比表面制度化前进一大步,但是对管理活动本质的忽视却是中小企业家常犯的错误。管理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能够密切注视着企业运营中的一切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决策确保企业在一个期望的轨道上运作。

  打造一个制度化运作的企业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所有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企业在制度化中稳定发展。在这时,任何形形色色的“借口”将在制度和责任面前变得苍白。没有任何借口将成为高执行力企业最终表现结果。然而,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运用管理方法逐步打造。理论上如此,但许多公司所谓的制度化,如同任何在公司掀起高潮的活动一样,大多是一阵风而已。

  今天我们只研究解决之道。

  一、七分人治三分法治

  企业的创立阶段,企业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员工和老板同甘共苦,其关系早已超出了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在这么一种情景下,用制度去约束员工行为,我觉得不甚妥当,此时的员工行为靠什么去约束,靠文化力去约束,一种同生共荣,自动自发的朴素的企业文化力去约束。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文化力只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启蒙元素,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个时期的企业,虽然忙乱,但乱中有序,没有目标管理,员工老板关系情同“手足”,工作中的自动自发便油然而生。真正体现了“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价值理念。这个时期制度化的导入无疑是投了一颗炸弹。新旧的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而此前的文化建设又没有同步进行,所以制度化的导入,就必然会使许多的人产生抵触和不适应,其结果便是绩效问题、浪费问题、品质问题等等流程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之道,具体的问题要具体的分析解决,但总的方针是七分的人治,加上三分的法治,七分的人治和三分的法治的实施基础便是安人,而安人的基础便是修己,通过修造自己的习惯、行为方式、沟通方式、观念而达到已安的境界,通过已安来影响、教化其它人而达成员工的安宁。其过程便是开心→交心→关心→一心。在一个开心的工作氛围里,上下之间才能互相的交心,进而关心、关爱。最后员工便会一心的跟着你打拼。何为三分的法治,那只是一个度的问题,拿捏程度要视企业体质而定。但总的原则是简单,适用就行。比如员工行为规范,不要写得那么密密麻麻,员工是你的伙伴,不是你的犯人。真正需要制度化的地方一定要制度化,如生产工艺流程、SOP、SIP等等就一定要翔实。制度不制度,适用为上策。

  二、七分奖励三分惩罚。

  企业制度化实际上是希望避免人为化成份过高,希望公司能够在规范化的轨道运作。可实际上,对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欠缺将会以更为低劣的方式加大“人为化”成份。结果不是制度化了,而是更人为化了。

  某单位决定打造一个“造钟而不是报时的公司”,严格要求必须依靠制度来管理公司,降低人为管理的成份。制度化嘛,先从考勤搞起,迟到一次扣五十,缺勤一次扣二百;其次,上班不准打私人电话,必须统一正装,做不到的定价罚款。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对谁都一个样。结果,轰轰烈烈地搞了一阵就搞不下去了。

  为什么一制度化就要搞考勤,就是罚款之类?这实际上犯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错误,“人性本恶”的X理论、“人性本善”的Y理论以及复杂人假设的Z理论,还有诸多管理理论,在老板想当然中被忽视,错误当然再所难免了。不去精心设计运营与监督、责任与权力、奖励与惩罚的有助于公司价值链增值的体系,任何想当然的制度化只能是表面的制度化,只能是另一种方式的人为化,实际上是一种根本不懂管理的表现。以“想当然”的态度来搞制度化,在出发点上就违反了管理学的基本规律。

  三、七分自觉三分监督。

  在企业家们对制度化萌芽出一丝幻想时,组织中存在的大量不懂管理的管理者则会为促成幻想变成闹剧。一搞制度化,这些管理者必然会选择规避个人风险的做法。在不懂制度化本质时,不管能否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先出台一些惩罚式的制度,让企业家看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这种做法当然风险最小了,也最有可能会迎合老板的意志。试问,谁敢轻意出台奖励制度呢?骨子深藏着操纵别人的意识,以无知无畏的态度轰轰烈烈推进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末了陪企业家老板叹息两声“员工素质真差”。殊不知,表面制度化根本就是管理者素质差的表现。

  研究了多家企业,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当做错事的成本变大时,做对事情的回报却不变时,员工实际收入在隐性降低。既然员工的实际收入隐性降低,员工凭什么会“自动自发”执行你定的这些所谓的制度?既然员工不能“自动自发地”执行,你有没有监督体系?如果执行监督的员工或部门本身又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存在潜在损失同事关系的风险,谁又会去监督呢?从经济学角度,没有人愿意去从事没有收益的投入。轰轰烈烈的变革热情实质上只能是企业家本人的热情,必然会是一场闹剧而已。

  四、七分疏导三分约束。

  当制度频频出台,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初期,一般对提升管理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频频出台的制度,朝令夕改,认为该罚了就拿出一个制度,认为不该罚了就不拿出来。当老板自我以为工具运用地得心应手时,一个制度化的公司便会成为更加人为化的公司。这就是管理的误区。

  对很多企业,制度仅仅成为了一种工具,可以为管理者所用的工具。管理活动是管理者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当我们不去密切注视管理活动的质量,所有的制度化最终会成了没有普遍约束力的工具,表现出的是更加人为化。在需要“整”某个员工时,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令牌。不需要时,就搁置一边。权力斗争的官僚作风,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不时作怪。一旦当制度化成为一种工具时,其效用必将大大折扣。制度化是约束别人的,反正不是约束自己的。在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利用制度化,却不受约束,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时,博弈的天平倾向就不言自明了。

  问题在于,当不断出台的制度没有长期被执行时,或者执行很短时间被中断,或者出台之后仅仅是放在文件柜中的摆设,如果我们将制度出台当做一种管理行为,到底谁应该为这种行为负责?如果没有人为行为失效负责,当然可以出台无数个管理制度了。换个角度想,如果出台制度的管理者必须对制度中止负责,中止说明失败了,制度失败就必须受到处罚,必须有个说法,还能够这些随意将制度当做工具吗?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管理活动的质量、效益、效能进行真正重视,才会有太多太多的公司出台了太多太多的制度却没有运用。不愿或不懂管理的管理者,根本不去思考制度的出台对员工满意度、销售收入、成本下降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寄希望于大红章往上一盖,发个通知、制定个制度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就可以事不关已了。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吹毛求疵,乱点鸳鸯谱。这种伪管理的现象非常可怕,企业必须对之重视。

  五、七分意志三分强制。

  大企业的制度化很健全,但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强调法治,一切让数字、表单去说话,人是制度下的附属品。IE导入的目的便是让人机械化,“你不要有思想,只要按照程序做就行了”,充分挖掘人体机能的可用性。用双手就决不会用单手,能用双脚操作就不要用单脚,嘴巴不用,就不许说话,眼睛不同,就不要乱看,上厕所不要超过5分钟等等。

  然而,对制度化作用的盲目放大,造就的只能是变形的制度化。不知从几何时,“没有任何借口”成为了大江南北公司企业的必读书。也不知从何时起,西点军校的一些理论被陆续推介到企业界。在经过层层演绎后,企业老板所记住的只有一点:没有任何借口。其实,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借口的论说是不完全适用和适合的。

  当我们无限夸大制度化作用时,反映出来的只是我们的无知。稍稍了解点管理知识,都会知道根据下属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技能状况,应该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也应该有不同的任务分配。许多中小企业,因为不会管理,将本来属于运用管理学知识可以轻意解决的工作问题,被员工理解为劳资问题,绩效问题,自然会被员工认为是老板资本意志在无限放大。当误解被无限夸大时,员工以离职方式的暴动便常常出现。在员工流动性非常大时,老板不得不事事过问,对谁又能放心呢?

  六、七分精神三分行为。

  中小企业的制度化,首先需要修炼的便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某些企业在没有导入制度化的前提下,一切仍是有序的进行。这种现象靠的是员工的自我约束力,自动自发的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自我约束力的养成靠的便是企业文化,准确地说应该是企业家文化的放大化。表现在,有一个较好的薪资水平,畅通的沟通,同僚、上下级之间的关心、关爱,让员工有一个安宁的心态,在此种氛围之下,员工的潜能才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会自动自发的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中小企业的制度化进程中,常犯的一个失误是用制度补漏洞,其结果便是越补洞越多。不会管理,自然成为恶性循环。

  制度是一种行为文化,而行为文化的运作,是靠企业的精神文化来做指导的。精神文化体现着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很多中小企业的制度的建立与它的企业的价值观相背离的。

  比如,一家小型企业的精神文化是“质量就是生命,顾客就是上帝”,把品质做好,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这种企业的价值观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可是在采购的过程中,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就是便宜,其次才是品质。这种做法,表面上可以说是降低了物料成本,但这只是可以看见的显性成本。殊不知在实际运作程序中,浪费了多少隐性成本。一面在说质量就是生命,一面就在做有损品质的事情。品质低劣的物料造成的后果:产能下降;成品品质不稳定(形象成本、品质成本);花大气力的剔除不合格品(鉴定成本上升);作业人员怨声载道(士气成本上升);因为绩效问题,而造成客户交期延误(违约金赔偿,公司形象损失)。可见,隐性成本的浪费非常之大。

  企业制度化的成败与否,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程度和速度是相互关联的,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企业的制度化,一定是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使命相融合的。企业的制度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延伸,一种实践化。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才会诞生出什么样的行为文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9165.html

更多阅读

民企老板:是时候“放手”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国家治理”,对应我们民营企业就是公司治理,我们民营企业也到了该完善或创新公司治理的时候了。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封闭,直接导致了其决策

民企传承:打破“富不过三代”!

     民营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里,个人或家族成员绝对或相对控股(比如大于30%),从而对企业拥有难以撼动的控制力,典型例子是碧桂园和娃哈哈。非家族民营企业比较简单。  一般采用职业经理人接班方

民企传承:子承父业VS职业经理!

     一般意义上的“家族企业”是指一个企业中有多位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参与经营。较严格的定义要求这些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多数股权。最严格的定义要求这个企业至少经过一代的传承,否则会被认为是创业中的企业。一旦企业的创

零售业民企老板:把商场当成猪来

  “外资是第一受欢迎的,国企是第一受保护的,民企呢?民企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当站在国内零售业高端第一人的国美董事长黄光裕都发出这样的声音之后,他的同行,很多都已经卷着铺盖准备走人了,这就是零售业对外开放一年,国内民企零售业发出

民企出海:买牌与贴牌的抉择

  6月下旬,“温州商人组团访欧洽购50个意大利品牌”的消息充斥各大报章。7月5日,温州商人访欧团团长之一、温州服装商会会长、浙江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花花公子、梦特娇在内地最大的代工企业)董事长郑晨爱透露,温州商人为期10天的考

声明:《考问民企8:表面制度化与“三七开”处方》为网友给你手爱会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