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6月起到2007年10月止,上证综合指数由998点飚升到了6000点。27个月的时间,股市指数上涨了6倍,股市平均市盈率达到60倍以上;香港股市在也“港股直通车”带动下,一个月后便由19000点上涨至29000点。房地产市场上,不仅国内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飚升,而且在国内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快速上涨。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及股市的泡沫不断地吹大,从而使得泡沫最后传导到国内食品价格上,导致了国内消费品价格的泡沫出现。
被置于这一超大泡沫下的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泡沫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解,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
而按照的我的“营消”(企业直接经营顾客消费。关于“营消”理论,有兴趣者可参阅本人拙作《营消:迈向客户经济的商业模式范式革命》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理论理解,泡沫缘于价格与使用价值的严重背离,甚至是完全割裂,互不联系。股市指数在27个月内上涨了6倍,房地产二、三年内涨3倍,原因何在?关键在于股市成了第二企业,即第二个资源配置中心了,根本不关心或者是无从得知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不知道它能否为顾客购买和使用,只是一味的在搞虚拟的资源配置,至于他们的投资所产生出来的产品能创造出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投资者们可能一无所知。就是这里的产品价值也是由顾客是否给这个产品投货币选票决定的。顾客买与不买,买多买少,愿意出多高的价格买,这些都是由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这个产品中的使用价值大小而决定的。
但如果仅仅从资本市场上看,产品价值根本不被顾客消费所检验,其价值不由使用价值决定,在一次次的追逐与炒作中价值额递次攀升。这又如何能不形成泡沫?
试问,为什么在实体经济领域里,产品的价格想要涨上去就很困难,而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中就如此容易、迅速地涨上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完全脱离了使用价值、脱离了消费(包括生活消费、生产消费)的制约,完全是在一种虚拟的追逐和炒作中递次攀升而来的价格,与使用价值没有什么联系。
那么,市场的泡沫又是什么呢?它就是指在以货币为媒体的市场中,整个市场的价格,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商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与实际市场价值严重背离。由于商品、要素的价格与其价值的严重背离,从而也使得市场的投资者、消费者及生产者无法从市场的价格信号来判断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就无法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做出有效的决策。
泡沫化生存者,亦即处于经济泡沫中的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从投机的角度看,其实则为大家一起来你争我夺地瓜分已有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一种投资。问题是当投资、投机二者混在一起的时候,那些作实业的企业,利润太低,并且此种形势若持续太久了,他们也就必然会群起效尤,照方抓药——转到房地产、股市上来了,更何况那些大公司原本就是产融合一的体制。
泡沫化生存正在改变着企业业态、创新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再造机制、企业文化创新机制。也就是说,市场的泡沫化正在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正在改变着个人的财富观念、改变着投资者的生活方式。
了解及熟悉这个泡沫化市场,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为个人财富增长寻找更佳的途径,同时也尽量地规避风险或许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只是,此理性却非彼理性,即在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我们,无法以过去经验上的理性对待全新的史实,所以,以非理性对非理性没准还就是一种新的理性呢!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报》2007年10月16日7版“易宪容:泡沫化生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