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我的《关于“管理”的随想》网文中,估计是网站编辑加了一句提示语“未来的管理:如何进行个体自我管理?”,虽是好意却误解了我的本意----虽然未来是创造力的时代,而创造力只能是来自于个体,可是,它的实质却是在考验“未来的组织应该如何管理?”,你如何来管理极赋创造力却又是如此零散的个体哪?附上一篇小文《非赢利组织的管理启示》,我的意思是:或许,未来的组织管理,应该从非赢利组织的管理中去寻找答案。
非赢利组织与赢利性组织的区别之一,就是非赢利组织没有来自利润方面的压力。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因为没有来自利润方面的压力,所以赢利组织和非赢利组织的管理变得截然不同哪?当然不能这样说,因为管理是针对所有组织的,经济性(利润)仅仅是区分不同组织之间的成果不同,却并代表着管理的不同或者是截然相反,更不代表着非赢利组织不需要管理或非赢利组织比赢利组织更容易管理,就如同非赢利性的政府组织也需要管理一样,事实上,非赢利组织同样的需要管理,只不过,因为不再有经济性(利润)成果的要求,所以非赢利的组织管理反而更接近管理的真相。
之所以说“非赢利组织的管理更接近管理的真相”,是因为它纯粹、更率真、更心无杂念,也因此它离目标更直接和更直触了当,就如同非赢利性的慈善组织一样,它们往往比赢利性的企业组织更有效率和更具成果,并且几乎不再依赖于“指标考核、绩效目标”等等一些管理的技术,却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目标成果和高效率。那么,它究竟是依靠怎样的管理而获得了如此的目标成果和高效率的哪?答案似乎有些出人意料,那就是它几乎不依赖于来自组织的管理、而是仅仅依靠个人的有效管理,就可以获得组织所渴望的成果和高效率。
它意味着我们需要把管理的目光提前----提前到一个组织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因为有了一个老板、一堆资金、一个事先假设的好产品,所以才诞生出了一个公司,它的言外之意是说,先有公司、再有雇员,但是,慈善组织的情况却恰好相反,它是先有了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然后才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它代表着这样一种情况:是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而组建了公司、而不是公司组建之后再吸引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加入,而前一种情况才代表着未来公司的管理意义。
l “多背一公斤”的管理启示
在中国,有一个慈善性的民间公益组织“多背一公斤”。最初提出“多背一公斤”想法的人,是网络上一位不知名的旅游爱好者,他在旅游经历中了解到贫困地区学校的情况,于是产生了萌生了希望通过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贫困地区学校的想法。
当时提出的“多背一公斤”,是鼓励旅游者在出发前带上一点书籍和文具给当地的学校,它旨在旅途中通过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间提出来的想法,却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积极响应,于是,就如同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不仅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而且还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分支机构,时至今日,它还衍生出了一些类似的民间公益组织,譬如捐出零花钱的10元钱组织、譬如专门为贫困孩子书本的书包族等等。
虽然没有确切的关于“目标或效率”的统计数字,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想见它的目标和效率是多么的高:在事前,它是几乎无须号召和动员的自愿的聚合起来,甚至连事先的教育或鼓劲都成为了多余,他们会自觉自愿的事先准备好捐赠的书包文具而无须提醒或叮嘱,只需一个约定的日期就足够了,而且这个“约定的日期”并不是有组织下达的、而是由一群人自发而约定的。其次,他们无须事中的激励或奖励,假如有人说“你干好这件事,会获得2000元的奖励”会成为笑柄的,当他们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也无须来自组织的激励而是会自我激励或是相互鼓励,最后,事后的成果更是无须奖励或惩罚,因为当他们把书包或文具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时,他们收获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快乐,他们在享受着这种内心的快乐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段快乐的旅行时光,也就是说,他们将过程和成果合二为一,用公司的话来说,他们是将“工作和生活合”合二为一了,成果自然出奇的高而有效。
不知道有多少老板或企业家羡慕这种“自觉自愿的、无须一分钱激励的”就走向教堂的宗教组织的管理,也确实因此有人试图将赢利的企业组织改造成非赢利的宗教组织,但他们是正确的发现了问题却给出了错误的药方。
事实上,慈善或者宗教组织之所以“自觉自愿的、无须一分钱激励的”而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原因并不在于信仰或慈善、而是来自他们的“自愿性”----因为他们是自愿的,所以他们甘愿无偿奉献。虽然是信仰或慈善引发了自愿性,但信仰或慈善却不是引发自愿性的唯一来源,实际上,(个人的)理想或愿望也是引发自愿性的重要渠道,只不过是个人的理想或愿望被来自组织的理想或愿望给掩盖了。假如一个人是为了(个人的)理想或愿望而工作,那么,他就会迸发出无限的潜能和自愿的奉献精神,它在考验着一个组织从组建到管理的“自愿性”。
有一种说法认为,企业组织是不可能实现自愿性的,原因企业组织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它的“经济性”(赢利)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自愿的原则,而只能采取被动的或被迫的组织原则----这种说法不仅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并且是由来已久的陈旧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事实上,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公司的发明,仅仅是出于一种经济性的投资回报的考虑,却并未考虑到企业组织是由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来组成,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一个企业组织的社会性。
当企业组织的经济性被无限放大、而企业组织的社会性被无限缩小时,它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企业组织仅仅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组织,它必须为创造利润而忘我的工作,至于其它的一些方面譬如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等等就被忽略了,即使有一些关于人的价值等等方面的呼吁,也仅仅取决于老板或企业家的个人善心发现,假如员工碰上了一个专横跋扈的专制老板,那就只有倒霉的份了,显然,在这样一个取决于老板个人好恶的环境里,不仅个人的前途是不确定的、而且企业的前途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投资回报式”的管理原则,仅仅是一种对于企业组织的经济性的补偿,它不仅不能够成为企业组织的管理原则,甚至连一种管理技术都谈不上,就如同你不能把惩罚当作管理一样,你也同样不能把奖励当成是管理,因为它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虽然惩罚和奖励都是必要的,但它却是事后对于结果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你不能把事后的措施看作是管理的原则,因为我们必须关注事先的事情,包括了创造力是如何发生的等等,而利润则是典型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的慈善或者宗教组织的管理,几乎都是事先的管理问题解决得非常出色,因此它们对于事后的结果很少或几乎不用关注,而对于其中的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过程管理”,也几乎是采取了不闻不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它们把可能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解决在了事先的“如何组建一个组织”的过程中,当基于信仰或慈善的原因而组建起一个慈善组织时,所有的人都在加入组织之前,就已经对于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心知肚明,自然就省却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麻烦----这就是非赢利性的慈善或者宗教组织带给企业组织的管理启示。
l “自愿性”的组织原则
那么,究竟能否采取“自愿”的原则,来组建一个企业组织哪?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你依旧持有“企业是一个利润组织”的想法的话,那么,你几乎就不懂也根本不可能以自愿为原则组建起一个企业组织,接下里,你将几乎完全陷入到一种无穷无尽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中去,可以毫不客气的这样说,过去的企业管理几乎都是过程管理或结果管理,这其中,过程管理等同于监督管理,而结果管理几乎就是惩罚或奖励的代名词。
确实,“利润”是企业组织管理绕不过去的一个词,它隐含的潜台词是:假如你不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那么,你将无缘或不能够进入企业组织----这是一句听起来貌似正确、但却是本末倒置的一句话,就如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假如产品不能够被顾客购买,那么,产品仅仅是组织内部的产值而不是利润,因此,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创造利润,同样的,以创造利润为目的而组建企业组织,也是一个表面上的浅显看法。
事实上,一个赢利性的企业组织,不仅可以采取“自愿性”的组织原则来组建公司,而且它是将是未来公司组建的一种最重要形式,因为自愿性的原则是提供并产生创造力的源泉、而不再是传统的为某一个事先假设的产品而努力工作。
至少,当今的时下的世界上,就有那么一家企业是采取自愿性的组织原则的,那就是美国的3M公司。人们时刻都可以听到谈论创新问题3M的正式宣言,就是要成爲“世界上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3M对创新的基本解释既醒目又简单。创新就是:新思想 +能够带来改进或利润的行动。在他们看来,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思想,而是一种得到实行并産生实际效果的思想。创新不是刻意得来的,利贴便条是在一连串意外中诞生,并不是依循精密的计划而来,每次意外的发生都是因爲某个人可以完全独立从事非公司指定的工作,但同时也履行了对公司的正式义务。发明者往往比管理者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