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难易有别,有些人迎难而上,有些人却临阵退缩,关键区别还是在于心态。在品绩训练过程当中,挑战被训练者是必需的。使被训练者进步,除了支持之外,在适当时间挑战对方亦是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激起对方发愤图强的心,会令对方更快地达到目标。“愿意向任何难度挑战”,关键在于“愿意”二字,首先有这种心理趋势和处事态度了,才能言及方法和技巧。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即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此后,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付梓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像张海迪这种身残志坚的例子很多,难以尽叙。但是也有更多的人,身体残废了,精神也就彻底崩溃下来,颓废、沮丧甚至自杀。他(她)们以自身的行动和经历教晓人们,面对困难,人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愿意挑战困难的精神和心态是支撑残躯的最大力量,只要拥有向任何难度挑战的意愿并不断强化,一切皆有可能!
在人们对某件事情做出承诺之后,所遇到的困难随事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程度如何,困难总是存在的,若不能以平常的心态辩证的看待困难和愿意向任何难度挑战,那么实践承诺只不过是句空口白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