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大卫·巴博扎编译:李志斌
原文刊登在2006年4月3日《纽约时报》上
近几年来,很多中国工厂面临着持续不断的劳动力资源供应不足,很多专家学者由此认为中国的经济正经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对全球制造业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劳动力短缺正在推动工资的上涨,并由此增大中产阶级的比重,工资的上涨又推动着制造业成本的上扬,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得以削弱。有迫于此,很多原先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开始考虑转移生产基地,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去投资,比如说越南。
举一个例子,在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有一家名为WellBrain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专门生产像卷发器、咖啡壶、轻便电炉等之类的小家用电器生产商。去年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家公司都是为劳务工短缺而发愁,为招到足够的员工,该公司不得不通过提高工资、改善福利来吸引员工,在用工高峰时期,该公司还派出招聘小组到中国内地的乡村去招人。这种做法在三年前可是闻所未闻的,在那时,深圳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着吸引上百万的年青人蜂涌而至,那时任何工作都是诱人的。
WellBrain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梁建介绍说:几年前人们会自己出现在工厂门口来找工作,可现在公司即使打广告去招人,应聘者还是寥寥无几,有时我们打广告说要招5个人,结果可能只有1个人来应聘。
虽然厂家为招不到人而牢骚满腹,但是这个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有一线希望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的短缺会刺激商家改善工人生产和生活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刺激和福利。
这种变化也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劳动者现在不仅仅只是盯着流水线上简单的加工装配,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工资上涨也可以促进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更多地购买进口商品,这还有助于平衡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瑞银集团(香港)的经济学家乔纳申·安德森认为:中国经济要再上一个档次就是要看中国如何从低产出的行业里走出来,比如说玩具业、织品业、体育用品业,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高附加值领域有所作为。
2004年底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出现时,政府当时以为只是短时异常现象,但他们现在发现这将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劳动力短缺早先是源于中国的经济过热,接下来是政府削减农业税使很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同时内地很多城市的经济也逐步开始赶超沿海城市,很多内地农村劳动力不再需要前往遥远的沿海城市,他们更愿意在离家乡更近的城市务工,而当很多年轻人开始离开沿海城市的时候,沿海城市的工业发展还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样就造成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大大增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尽管一下子预测不了未来将会怎样,来自官方的数据表明大型出口企业所缺的工人数至少有一百万,而且真实数据可能还要高的多。GoldmanSachs经济学者洪梁研究了中国的劳动力状况,他说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虽然中国还是有足够的工人,但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人供应量不多了。由此肯定中国制造行业的工资水平要上升,从而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并进而影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LiFung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之一,最近表示由于劳动力不足和制造成本的增加已经迫使该公司另辟新路,准备在亚洲其他地方寻找新供货来源。香港LiFeng公司总裁布鲁斯·诺科维茨说现今中国已经不再是三年前的中国,中国已经不再是低成本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了,情况发生了大变化。很多厂家现在都准备去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更低成本的地方投资。
伴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中国能源和土地的费用也同时在上升,加上人民币的坚挺甚至升值,这就意味着运到美国和欧洲的中国消费品价格将要上升。
有一点要确认的是中国还不会失去全球加工工厂的头衔。一些分析人士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有他们的不同看法。
CLSA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安笛·洛斯曼就有他的见解:关于非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的缺乏的报道有点言过其实,其实厂家现在急缺的不是技术性不强的工人,而是有经验的能胜任中等程度的工作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劳动力缺乏的情况最为严重,前者主要是到香港转口,后者则是到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这两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也涨的最快。
根据官方数字显示:上海、北京、深圳这几个大城市的最低月工资(不包括福利)在2004年平均为58到74美元,该数字已经在近三年涨了将近25%,多数是由政府干预上涨的。一些跨国大公司,他们员工的一般月工资为100至200美元,现在他们的工资也在涨。
在深圳——这个首批享受改革开放甜头的城市,很多公司经营者说现在想招到低工资水平的工人比以前难多了。在南头劳动力市场,以前是成群的人来找工作,现在是只看到孤孤单单的招聘代理在那儿。兴达职业介绍所的李小姐说:到这儿来找工作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其实是深圳很多职业介绍所面临共同问题。由于长三角工资水平要相对高些,很多年轻人离开了珠三角,而前往长三角就业。
去年年底广东省政府统计该省缺少50万工人,而在福建,劳动力缺口也达到30万。即使在浙江——这个以企业家精神而闻名的省份,缺口也达到了20到30万。
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商娃哈哈集团是浙江地区的领头企业,但是在它的一个500人规模的厂子里,劳动力缺口就高达50人。娃哈哈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孙先生说:情况一年年的严重起来,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外来劳务工了,为留住员工,我们正在兴建专为夫妻居住的职工宿舍。
中国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采取的许多措施。比如说政府去年已经减少了农业税,并且加快步伐发展贫困地区、内陆地区和西部省份的经济。现在,甚至偏远地区都发展起来了:新兴出现的购物中心、住宅小区、饭店和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的中西部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让很多曾经被迫远行千里去沿海找工作的年轻人有可选择在家乡工作的机会。
根据GoldmanSachs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分析,这种新人口流动现象使得沿海城市中15-24岁年轻人的数量大大减少,而这批人恰恰是那里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同样,据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8到35岁的女性工人的数量也在减少。
女工的减少更应受到关注,因为很多厂商在招工时更偏爱于女工,这些女工一般都希望在外面工作3到5年赚点钱然后回家结婚。
中国的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也在使得劳动力更加短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可以得到他们父辈得不到的机会。香港中山大学的陈教授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外来工工作很辛苦,他们通常会呆在一个工厂干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现在不同了,下一代的年轻人可不愿意干又累薪水又少的活,为了不沦落到在工厂干体力活,很多年轻人去读大学。目前中国的大专院校已经招收了1400万学生,比1999年增加了430万。
现在的工人信息来源丰富,他们会相互交流关于工厂的情况,这样他们可以和厂家谈判,并且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选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当然工人们也不再只是想在工厂赚一点钱,他们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前途。
GolmanSachs的洪女士说:当然中国目前还是拥有大量的低廉劳动力,但是中国的工人进步的很快,他们能迅速掌握技术,走向价值链的上端,这个进步的速度是超乎我们预料的。
劳动力短缺的严重性及后果到底会怎样,很多经济学家们会一直争论下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曾经蜂涌而至沿海城市的打工者的数量正在减少,结果就是厂家开始寻找别的地方做生产基地了。洪女士说:很多公司已经搬到武汉、重庆和湖南等中国内地省份和城市,但越南和孟加拉国也是吸引投资的好地点,我们很看好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