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卡耐基《成功的12种方法》、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影响,国内涌现出了无数的成功学大师和企业成功秘笈。大到“成功企业十大战略规划”,小到“成功会议的七点技巧”;有循循善诱的“成就领袖企业的36法则”、“成功企业的24个基因密码”;还有板着脸训诫的“失败企业十大反思”、“创业失败者25则验尸报告”等等。身边的成功企业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但是各种成功秘诀几天几夜也读不完。
面对各种秘笈,我们需要一点逆向思维。多一分警惕,少一分盲从。
比如,成功企业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一直很热,估计还能持续热下去。太多创业者渴望企业成功了,忽然遇到一位大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度量,要站得高。乍听上去太有道理了,是啊,胸大才能有容。大师接着训诫,心都大了,还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受得了韩信似的胯下之辱,要忍让中庸和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师会列举出很多案例,比如孔融让梨流传千古,马谡失街亭身败名裂。大师由此再进一步,因为胸大,所以心平气和、处变不惊,举手投足之间,江山美人尽在我手云云。
逆向思维一下,事情真的如此吗。先正着看,起步时哪个企业家不是气吞山河、胸怀天下呢,可惜绝大部分连名字都不会留下。因此可以说,有度量不一定成功。再反着看,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没有心胸狭窄之辈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实在有太多成功企业家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甚至品行低下了。可见,没度量不一定失败,和成功没有明显的关系。
成功企业家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绝大部分都是想当然。那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家,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的完美形象,和现实往往不合。
创业企业失败之后,被人责备最多的有两条,一是盲目创业,二是忽视用户需求。听上去义正辞严,无可辩驳。逆向思维一下会如何呢。
失败企业是因为盲目创业,那么成功企业呢。经常用来当作正面典型的联想、阿里巴巴,当初创业时候也可以说是盲目的。马化腾更坦诚,当初资本方都不看好,好几次等米下锅,甚至愿意一百万就卖掉腾讯,这难道不算是盲目创业。再者,何谓不盲目呢。创业一开始就方向明确,不达目的誓不回头。这不是创业,而是在拍言情励志剧。
再说忽视用户需求。创业者搭上自己的身家和前途,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恨不得把用户当祖宗供起来,有几个创业者会故意忽视用户需求的呢。只不过企业资源有限、员工能力有限,满足了这部分需求,必然不能满足另一部分需求。那么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选择。创业者只能选择部分需求,同时放弃更多需求。成功或失败,是因为选择的不同。成功了,因为选择恰到好处;失败了,未必是明显的错误,也可能是因为领先了时代半步。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做企业需要一点逆向思维。面对各种各样的成功秘笈,需要正正反反逆向思维几次。偏信盲从,很容易被人带进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