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素养 有关媒介素养的思考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实施途径



 摘要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形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和知识,但随之传播的信息剧增,也催生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人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辩和梳理的能力,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一些不规范、缺乏自律的传媒单位所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东西,极大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杜绝这种“病毒”式的污染信息而遏止传媒的发展;也不能阻止人们的传媒接触行为。既然外力的解决措施无法奏效,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污染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和提升受众的传媒素养。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人们如何传递和接受信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应该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中国传媒的不断变化,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养。由于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传媒素养的缺失产生了许多问题,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重视媒介素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提高媒介公民的自身素质,建立更良好的媒介环境。

  本文分析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透视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大众媒介、受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且提出要全面、正确认识媒介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起点,并强调现代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素养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从业人员

  第一章 素养、媒介素养

  1.1素养、媒介素养的缘起及概念的界定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素养这个概念延伸而来的,而素养是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一般而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具有读与写的能力。”最初素养“多与印刷媒体有关”[1]。而许多研究中心则是将素养一词区分为两层,其一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其二为基本的读写能力[2]。这些观点早期反映出素养这个概念多用于人们的书写、识字能力。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自从电影出现后围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已不再只有文字(或者印刷媒介)而已。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将传统的素养概念将以扩充,以便符合这个时代多变的媒体环境。正如张一蕃所言:“信息时代的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具备的条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素养”常出现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中,人际间的沟通多是通过媒体。媒介素养便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媒介素养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在英国,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合作出版《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他们认为,在媒介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文化概念已经不再适用,文化素养的含义在日益变化,由此“文化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前身[3]。1970年以后“媒介素养”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得到运用。时至今天,媒介素养一词的出现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才不到80年,由此出现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上不可避免的有缺陷。

  那么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呢?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拥有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具备批判性的观看、收听和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书刊、和广告的能力,还有大众媒介信息的制作能力。可见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个概念是个地道的舶来品。根据学者鲁宾分析,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4]。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的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

  作为一个外来名词,中国学者们大都从媒介素养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梳理,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并无太大的分歧。张冠文和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把媒介素养追溯到1933年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提出的“文化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的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5]。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6]”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7]”

  媒介素养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根据语义分析可以达到共识的。认知主体可分两个层面,包括媒体的从业人员和媒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受众。

  1.2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

  作为现代人整体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大众传媒素养是多层复合体。[8]媒介素养在具有政治、法律以及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类要素。

  构成媒介素养的基础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媒介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媒介素养是融于一般素养、文化素养及专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素养,既需要一般文化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传媒专业知识。

  构成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是把握传媒的基本特点,包括传媒本身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事物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传统上大众传媒可以分为六大种类,即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和电影,如今又加上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多媒体形式。把握各类传媒的信息传播特点,正是构成传媒素养的题中之义。另外,对各种传媒信息进行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传媒信息的基本特征。

  构成媒介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传媒和信息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没有传媒,信息就无从流动;没有信息,传媒就失去意义。因此,不断追求新鲜信息是提升传媒素养的内在动力之一。从表面上看,人们追求新鲜信息的意义是为了追求新鲜感,满足求知欲。但是,其中蕴涵着某些本质的东西。接受新鲜信息可以完善人的知识,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人的价值,换言之,就是人的各项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提高,就是人的整个品位的提高。通过媒介接受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最大价值和终极目的也就在于此。

  第二章媒介素养教育及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1媒介素养教育

  在初期,媒介素养作为一种防疫性的意识存在,主要是指“媒介批判意识”,是作为大众文化滥觞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可以说,早期的媒介素养是包含在传统文化素养概念之中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保守的一面,并不是建设性的存在。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其他媒介渠道的更新,特别是1970年以后,人们享用传媒资源的机会和时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感觉到了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9]。我们从诸多传播学者的大量译介中了解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10]”

  媒介素养教育的缘起并不在于阅听人自身的觉醒,而是传统文化持有者及青少年监护人们的提倡。固然,逐渐兴盛的大众文化及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相当巨大的负作用,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所难免,但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老传统在整个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传播学中的“第三者效果”理论。“第三者效果”理论的假设是:人们具有一种这样的倾向,即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时,人们认为特定的信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对其他人就有比较显著的效果,这种“感觉”导致了人们做出各种举动,这些举动合起来就构成了原来信息的效果[11]。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最终目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

  2.2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学者在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中一致同意,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从民众的需求、形势的需要、媒介批评的诉求几个方面进行了意义的阐述。该文指出:“在当代社会,高新科学技术为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源源不断地传播开来。人们处在四处涌流的信息包围中。如何正确、有效地识别和选择传播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成为广大受众需要时时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媒介知识的缺乏,使得不少人在这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有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的感觉。”还有不少学者从更广阔的社会角度来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大意义。吴廷俊和舒咏平认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间的巨大需求,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生活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各种变化均指向了对传播素质的要求。[12]”由此可见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

  媒介素养教育对中国来说,还另具独特的意义,可改变以下几点媒介素养现状:(1)、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政府一定的控制,但拥有向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发布信息的特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形成了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的匮乏”[13],然而国内很多受众还未认识到这一点。(2)、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的大多数受众都不具备基本的传媒素养,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再加上我国传媒担负着党和国家的喉舌的特殊功能,这一层特性让受众对媒体传递的信息给予了盲目的和过度的信任,本质上仍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在一些媒体报道失实的情况下,比如在失实、不公正的批评性报道中,受众往往不加思辨,一味相信媒体的报道,再辅以人云亦云的人际传播效果的放大,对被报道的企业或个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即使事后媒体给予更正报道,也已经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再如,我国的媒体在对待一些突发危机事件的宣传和报道上也往往显示出不足之处,尤其是那些与受众休戚相关的危机事件。如果受众缺乏必要的传媒素养,不对媒体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考,不搞清楚真实的状况,往往会引起受众自身心理的过度恐慌,甚至蔓延开来,引起更大范围的恐慌。(3)、我国受众具备的传媒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总的来说,我国受众的传媒素养基本功和意识比欧美国家的要弱得多,但也有少部分的受众具备相当良好的传媒素养,能够有效地判断和评估传媒信息的意义,做一个比较清醒、理性的受众,与那些只吸收不批判的受众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清醒者”一如既往地清醒,“沉醉者”一如既往地沉醉,使得他们之间的层次差距越拉越大,马太效应严重。而一个国家及其传媒的进步有赖于全体公民传媒素养的教育程度的提高,因此,进行传媒教育普及非常重要。(4)、国内很多青少年儿童非常迷恋外国的视觉传播产品,如美国的动画片,日本的卡通片、电子游戏,长时间地沉迷于其中。与成人相比,少年儿童还未实现社会化,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对很多事情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抵御力,因此这种看似娱乐性的却带有外来文化色彩的传播产品的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对少年儿童的身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审视和思考的,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危害性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但是,只认识到问题还不够,还要解决问题。况且,中国已经加入WTO,将逐步与国际传媒接轨,虽然目前中国传媒市场仍然没有对外开放,但一定会慢慢放宽限制,这块市场怎么守,能守多久,守不住了怎么办,这些不仅仅是中国传媒需要殚精竭虑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受众的危机问题。更何况,外国媒体会通过多种渠道进军中国传媒市场,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我们制度的破绽,寻找进一步突围点。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境外传媒产品,如何应对新一轮全球媒体“新传教士”传来的五花八门的“靡靡之音”呢?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赶紧“修炼内功”,培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课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多,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深入。媒介素养已全球化教育视野下的必然选择。

  具备了媒介素养的人,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简单地说,人一旦具备了媒介素养,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大众传媒,懂得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

  2.3开展媒介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受众在接触海量的媒介信息时,就必然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具体说就是大众传播媒介能否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直接关乎大众传播活动能否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传播效果是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传播水平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是衡量整个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而传播活动又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施的。大众媒介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担当着信息“把关人”(gatekeeper)的重要角色,而这些充当“把关人”的就是操控整个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或说媒介从业人员。面对与日俱增的媒介信息,人们仍多以原有的方式和有限的知识处理、建构信息,于是,信息总量的剧增和解构能力停滞甚至缺失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信息疲劳”,这些泛滥和过剩的信息人们又称之为“信息迷雾”。这就要求作为“守门人”的媒介从业人员要成为优秀的导盲犬,一定要充分认识并着力强化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找准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方向,引领受众穿越“信息迷雾”并朝着良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从传受角度来看,传者是指媒介从业人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为新闻传播者和工程技术员、工程师和媒介管理者,二为从事新闻事业和主持传播工作的职业人员,主要包括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和纸质媒介、广播、影视及网络传播等媒介在岗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的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受者是指社会公众,亦即媒介受众或说非媒介从业人员,受众是个群体概念。传者和受者是认知互动的关系,而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里,已经没有绝对的传者和受者,也就是说两者的界限也日渐模糊,每一个媒体传播者可以发布传递媒介信息,同时也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可即时或延时发表评论,提出见解,此时,受者也成了传者,因此从广义上讲,现代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传者素养和受者素养。

  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系统中,大众媒体是党的喉舌,社会的公器,其特殊的“精神产品”不仅为全社会服务,更是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具有强大的社会话语权利和舆论调控、导向功能。因此,媒体负载和提供的信息就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双重属性。大众传媒在为受众重新构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无节制地传输着公众社会普遍通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尽其所能地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过传播媒介传呈出的看法、观点和意见就很有可能成为人们关注和评论的中心。而正是媒介从业人员日常的采编工作构成了大众媒体的主体活动,从而形成了整个传播活动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此不难看出,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水平成为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2004年10月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黄勇表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教育。他认为,传播人才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因此,加强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如“伐木伐根,治水治源”,媒介从业人员就是“根”,就是“源”。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媒介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媒介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媒介教育发展的道路,因此,提升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2.4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比较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题为论文,才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我国国内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2002年以来,随着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够深入系统和严重滞后的问题已日渐凸显。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对国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流动的国际化趋势使我国的媒介环境变得日益丰富和多变,媒介呈现多元化。除了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主要媒体,还包括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BBS、QQ和新近蜂起的手机短信等媒介技术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毫无限制地满足媒介受众的视听感官需要。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之后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界”[14]。媒体作为文化的使者和信息的纽带,媒介全球化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巨大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社会阶段。

  第三章: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实施途径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把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的途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这也成为很多人讨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框架。

  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考虑我国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当前以及今后我国公众所面临的媒介环境以及人们在媒介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特别是已有媒介素养方面的差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我国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就不同的人群,进行多种方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是转变教育观念。事实上,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培养”或“培育”公众媒介素养这一提法。因为媒介素养的提升,从根本而言,有赖于公众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公众媒介素养培养的第一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看法:

  3.1对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对于在校学生,包括大、中、小学生,应该在基本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指导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也是和当今世界上提倡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帮助他们消除对媒介内容的迷信和照单全收;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应该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了解,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其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同时,中学生和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这时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在2004年9月,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继2004年10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开通;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的召开;2004年12月11日,在上海“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的举办,此次研讨会提交论文的汇编《媒介素养》(现已出版)一书,分三个专题:媒介素养教育:国际与国内视角;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价值分析;媒介素养教育专题研究;还发布了《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的宣言,发表《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等等。

  理论上,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2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体素养教育是巩固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的重要保障

 新媒介素养 有关媒介素养的思考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实施途径

  今后,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推行,人们的媒介消费特点将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主动式媒介消费将愈来愈重要。与此相对应,今后,学校教育将只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终身学习将不可避免,而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媒体本身,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我们相信,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一定有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来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我认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最终依赖一个相对宽松、发达的社会传播环境。媒介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所谓的个人媒体和社会软件(如博客)的普及,将极大地丰富公众了解世界和社会的渠道,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更多的机会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使他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在使用媒介、利用媒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以个性化媒介消费为特点的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将使这种前景成为现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7965.html

更多阅读

创业新点子推荐 几个不错的创业点子

创业新点子推荐——简介创业新点子推荐,对于创业的朋友们来说,失败的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选对合适的创业项目,那么对于2013年来说,有哪些创业项目是比较受大家欢迎同时又有极好发展前景的呢?创业新点子推荐——方法/步骤

有关砭石颜色的几点分析 拔火罐颜色分析图

有关砭石颜色的几点分析——简介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砭石这一事物关注度的提高,许多商家也瞄准了砭石市场,于是各种颜色的砭石产品涌现出来,而越来越多的人对砭石的颜色产生了疑问。有关砭石颜色的几点分析——工具/原料砭石的主要成分

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 新浪微博好友圈管理

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简介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工具/原料手机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方法/步骤新浪微博密友圈的设置方法 1、用手机打开新浪微博 进入朋友圈页面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赞过的微博怎么查看和取消 新浪微博查看最近访客

新浪微博赞过的微博怎么查看和取消——简介新浪微博有个赞的功能,对于自己喜欢的微博什么的可以点赞以表赞同。这个点赞分很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为微博点赞了。对于一些点赞党来说,自己为那么多微博点赞了,以至自己都不知道是些

王志新是怎么当上中科院的院士的? 中科院院士名单

王志新是怎么当上中科院的院士的?王志新这样推荐方舟子的《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方舟子博士是一位具有良好生物学专业背景、行文严谨的优秀科普作家。这是一本引领读者感受生命奥妙的科普力作。——王志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

声明:《新媒介素养 有关媒介素养的思考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实施途径》为网友独白的倒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