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经济时代,决定经营者命运的不再是“销售后”,而是“消费后”。 经营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货物出门”就完事大吉的时代结束了。时直今日,经营同消费的关系,不再是经营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定经营了。也就是说,产品卖出去又被买者吃掉了、穿掉了、用掉了——只有到此,这才算是企业经营的“终点站”。
因此,产品实用不实用,用户说了算;价值不价值,“消费后”决定。
用户的需求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消费企业产品和服务,而用户则是以获得使用价值,满足自我特定个性需求的最终微观主体。这就是说,一定要从最终微观、从用户实际消费上来理解和把握需求,而不是仅停留在一般经济学或国家政策层面上谈论需求,那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完全弄错,贻误大事。
“小小神童”:发现用户(市场)需求的经典个案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一般来讲,每年的6至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每到这个季节,很多厂家就把自己安排在商场里的促销员撤回去了,大量积压的产品也只好放在库里,等待旺季的到来。这让人感到纳闷儿: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反而就越不洗衣服了?细心的海尔人通过调查分析后发现,夏天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洗衣机洗衣,恰恰相反,在这个时节人们洗衣服洗得最勤,最需要洗衣机洗衣。那么“死结”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相伴一生的传统洗衣方式和那大容量的洗衣机上。
在中国,自洗衣机进入传统百姓家之日起,就是大多用容量在5000克左右的大容量机型。那时衣服并不是随时洗,而是脏了就往床底下一放,积攒一个月或者十天才集中大洗一次。而6 — 8月的炎热夏季,虽说天热需随时洗,可夏天的穿着单薄、轻小、不值得开用5000克大洗衣机,况且又费水又费电,很不方便。于是便出现了市场上6 — 8月售卖的“淡季”现象。
海尔摸捉到了市场上的这种新需求现象的涵义。科研人员终于在1996年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用水少、用电少、使用方便的——“小小神童”,一举打破常人夏季手洗的习惯,创造了洗衣机销售的“淡季神话”。
产品设计生产出来以后,选择何地试销,也是一门学问。上海人消费水平高又爱挑剔,“小小神童” 投产后偏偏先在上海试销。结果,上海人马上认可了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上海热销之后,很快又风靡全国。事实上,任何产品都可能有一个淡旺季的季节性表现,但是如果认为这个淡季就是天经地义的,就不去深入用(客)户需求底里探索虚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由此,张瑞敏给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海尔洗衣机的技术人员时刻注意倾听市场顾客的声音。有人说“小小神童”虽好,可惜没有甩干功能。他们又迅即推出带甩干功能的新型号,一下子又形成一个市场卖点。此后,不断有新一代的“小小神童”问世,无论是“喷淋手”,还是“全瀑布”,每一代都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虽然过去了10年,已是第十八代的“小小神童”依然是——更加成为消费者夏季里追捧的对象。
“小小神童”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市场魅力,成为开“即时洗”方式先河的洗衣机,其成功起码有三点:第一,它全面解决了消费者夏天洗衣难题的问题。夏日天热,出汗多,人们衣服穿得少,换得勤,用大洗衣机洗既不方便,且费水费电;第二,海尔“小小神童”是该类产品的市场先行者,它不仅对消费者的需求了解至深,而且其产品经过多年来的技术升级,已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现在的第18代,除了体积容量更适合夏季使用之外,它还具有杀菌消毒、不用洗衣粉等功能,满足了人们夏季健康洗衣需求;第三,小小神童还满足了现代家庭的一种洗衣新习惯——防止交叉感染的“分类、分开”洗。通俗讲,就是大人与孩子的衣物分开洗;男人与女人的衣服分开洗;内衣与外衣分开洗,更深层次地保护了家人健康。 不是顾客需求产品,
海尔“小小神童”的成功,令我们反思。近年来,经济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所谓“过剩”和“需求”问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广聚着众人的眼球。问题的症结何在?是结构性“过剩”呢,还是价值总额过剩?最根本性事实是大批大批的产品根本没人买,也就是说它的根本就不是顾客需求产品,其价值无客户认同,这就压根儿不是“过剩”不“过剩”的问题了。显然,客户需求已成为一种最为短缺的“资源”。实际上,“需求”应划分为二种,一种“需求”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需求”,各种设备、原材料、软件等等,它们是企业进行“资源配置”中的资源;另一种“需求”则不同,它并不是一种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而是一种价值追求的生活需求。它不是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资源,而是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价值目标。企业应遵循这一目标去为客户创造一种他所期望的一种价值。现在的问题在于,市场上缺少能够符合用户价值追求的产品。今天,我们的战略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市场”上种种顾客需求如何获得满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再提出这个问题,老是讲 “经济结构调整”,但问题是应该“调整”,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实际上首要应该调整的是“需求价值结构”,而不是 别的什么结构。说到底,到底什么是 “有效需求”?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提出了“有效需求论”的著名论断。我以为,在今天看来,所谓“有效需求”就是用户需求(需求价值曲线)。但用户自己说不出来,得企业给他找出来,而这便是企业的创新问题了。所谓“过剩”的产品,大半是那些在企业供给曲线上不符合客户需求价值曲线要求的产品,那才是真正的“过剩”产品。与此相反,短缺的产品则正是现实需求(价值曲线)对接的,或者说是潜在的、等待创新来对接的产品(服务)。它所要求的那条供给价值曲线以及体现这条曲线的那种产品。相当长时间内,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调整加大创新,创造用户希求的、渴望的、最新的、最能体现他(她)价值主张的、符合那种需求价值曲线诉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所谓“过剩”也不是产品有的部分过剩,在过剩的产品当中你也可以发现新的东西。
注:本文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管益忻新著《营消:迈向客户经济的商业范式革命》一书。